教育编辑幼儿教育
民国28年(1939)秋,中华慈幼协会委派回国抗战的留美学生王文光来眉,创办了眉县清湫难童教养院,收难童50名,多系慈幼,救济组织从沦陷区收容送来的幼儿及失学学生,少量当地儿童亦有入院就学的。幼儿教育与小学一年级教育融为一体(初办,设小学部和初中部共7班,教师11名)。教养院实行教养并重,供给衣食,供给学习用品、用具,开展力所能及的生产自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经费来自慈幼协会从各方面募捐的钱和实物,以及上级政府的部分资助。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养院停办。民国33年(1944),创办眉县首善幼儿园(附设在首善完小),有幼儿50名、教养员2名,两年后,经费无着停办。
1952年以后,农村出现了农忙中亲邻相帮、换工看娃简单形式的幼托组织。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农村办起常年性、季节性幼儿园449处,收幼儿9058名,因发展过猛,基础薄弱,无教材、无经费,1961年农村幼儿园全部停办。1963年5月,县设公办“眉县幼儿园”,收幼儿20名,幼教2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79年复办,改名“眉县机关幼儿园”,1984年更名“眉县示范幼儿园”,设大、中、小三班,收幼儿90多名,有幼教7名。
自1973年起,眉县企业办幼儿园有:秦华制线厂幼儿园(1973年建),县胶鞋厂幼儿园(1975年建),县东关联办幼儿园,县水泥厂幼儿园(1984年建),槐芽联办幼儿园,齐镇购销社幼儿园(1985年建),渭河玻璃厂幼儿园(1986年建),驻眉单位办起的有省水电工程局幼儿园(1974年建),省眉县氮肥厂幼儿园(1976年建),解放军铁道兵疗养院幼儿园(1977年建),电子工业部1039所幼儿园(1978年建)。1980年,县文教局配备一名幼儿教育教研员,专管幼教业务。县和乡镇多次举办培训班,全县85%以上幼教受到了1—2次培训,幼儿教育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1981年全县幼教步入正轨。到1985年,县办、企办幼儿园7所15班,有幼儿305名、幼教22名,驻眉单位幼儿园4所18班,有幼儿440名,幼教62名。1986年秋,县城南街私办一所新苗幼儿园,收幼儿70余名,请幼教4名。1989年县办示范幼儿园设大、中、小三班,有幼儿86名、幼教9名,私办新苗幼儿园设大、中、小三班,有幼儿106名、幼教5名。始增幼托一班(2.5—3.5岁)10名
小学教育
民国元年(1912),奉令将“学堂”改为“学校”,民国5年(1916),全县有高等小学1所,学生20余人,公、私立初等小学14所,学生700余人,民国7年(1918),在县城东关基督教会堂(今文教局址)内设育英小学,学生近30人(办学约30年)。
民国9年(1920),在县城学道巷创办私立恒义小学。民国11年(1922),全县有高等小学两所,第一高等小学共有学生105人,毕业18人,公、私立初等小学25所,有学生910人,民国17年(1928),公私立小学发展到52所,民国18年至21年(1929—1932),眉县年馑,学校停办。民国22年(1933)恢复小学36所。民国23年(1934)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改称“中山街”小学。民国25年(1936),设齐家寨中心小学和鹦鸽、汶家滩、第五村、教坊、金渠等保初级小学。是年,全县有高级小学(含初、高两级)3所,学生402人,保初小及分校110所,学生1886人,还成立24所短期小学,旨在普及初小义务教育,但不久相继自散。29年(1940),以初等教育为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每乡镇设一所中心国民学校,每保建立一所保国民小学。
民国30年(1941),原在西安实验小学任教的眉县河底人王舒荣(女),创办了“眉县西大街女子小学”,招初、高级各两班学生104人。是年,全县有中心小学8所(中山街小学改称首善镇中心小学),高小设14班,学生433人(女39人),高小毕业生169人(女4人),保初级小学109所、159班,学生4594人(女135人),初小毕业生1185人(女73人)。19年至34年(1920—1945),全县增设学校70余所,其中梅惠渠灌区增设学校28所。
民国中后期学校发展缓慢,民国37年(1948),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及分校(亦称高小)14所(横渠、凤池、槐芽、屈留堡、金渠、河底、齐家寨、上龙王庙、鹦鸽、首善、第五村、常兴、汶家滩、魏家堡)均含高小,有保国民学校(亦称初小)119所,全县高小、初小共有学生5350人。
1949年7月12日眉县第二次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中小学,决定开办金渠、横渠、槐芽、齐镇、常兴、马家镇、首善7所完全小学(初高两级),乡村初小(普小)开办了110所,小学在校生总计2244人。1950年全县完小有43班,在校生与建国前基本相等。1952年全县完小有学生51班,普小增设9所,为提高农村普小教学质量,成立乡小本部(中心小学)28所。1955年提倡群众集体办学,1956—1957学年度,小学发展到154所,其中民办小学发展到23处,联小(乡小本部)戴帽(设高小班)16处。90%以上的大、中村庄都有了学校,在校学生13870人(女3587人)其中初级11322人、高级2548人。1956年秋,初小毕业生1495人,高小毕业生449人,比1952年在校生增加45%。
1958年,学校比上年增加30所,学生增加4048人,1959年,在校生增加到21255人,学校发展过快,师生参加劳动过多,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2年裁并了3所完小,并将4所公办小学转为民办小学,处理中小学超龄生1159人,调整后有完小24所(含民办4所)。学校确定“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学有所加强,1963年民办小学发展到169所,翌年,兴办耕读小学。至1965年秋,全县办各类小学(含全日制、半日制、巡回班等形式的耕读小学)389所,学生27421人,在校生是1957年的1.86倍,入学率81.3%,据年底统计,全县学龄儿童28786人,办耕读校(班、组)307个,入学8380人,其中学龄儿童7024人,加上全日制公、民办学校学龄儿童,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3.6%。
中学教育
民国29年(1940),县政府奉省教育厅指示,在县城西街城隍庙(今城关初中址)创立“眉县初级中学”,分2班,有学生103名。到31年(1942),发展到初中5班,简师2班,有学生346人。34年(1945),有初中6班、简师1班、师训1班,学生共353人。36年(1947)有初中6班、简师1班,学生共234人。37年(1948),有初中6班,学生298人。到1949年夏,初中毕业生累计达1639人。
眉县解放后,初级中学由省管变为宝鸡专署管理。1949年秋,一、二年级各设2班,三年级设1班,学生140余人,1953年增至7班,学生342人。1956年,交县管理。同年,在槐芽小学附设两个初中班,1957年,初中学生增至836人。1958年9月眉县初级中学更名“眉县中学”(周眉合县时称首善中学),招高一一班学生50人。从是年起,坚持国家办学为主,集体、个人适当投资,全县创办了5所初中班校(起初多为民办性质,后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再后在其中两所内设有民办班)。槐芽小学附中班迁入新建的“槐芽初级中学”,招新生6班,共9班,学生527人;齐镇小学附设两个初中班(翌年附中班迁往齐镇正街),教学班增至4班,1960年春迁入新建的“齐镇初级中学”,教学班增至6班,学生300余人。1958年还新建“金渠初级中学”招生两班,学生100人,“眉县车站初级中学”招生4班,学生240人。1961年秋,新建的“横渠初级中学”招生两班,学生100人。是年,全县高中在校生234人,初中1801人。1962年对中学进行调整,撤掉“金渠初中”和“横渠初中”。1965年至1966学年度,全县有全日制中学四所:眉县中学设初中六班,学生343人,高中6班,学生317人。槐芽初中设11班,学生629人。齐镇初中设公办3班,学生166人,民办3班,学生151人。眉站初中设公办3班,学生168人,民办3班,学生147人。总计全县初中29班,学生1604人(毕业生433人),在校生是1957年在校生的1.9倍,高中在校生317人,是1958年在校生的6.3倍。
“文化大革命”中盲目推行“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大办中学,1977年,全县设高中21所(含初中附设高中),在校生4400人,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3倍。1978年,初级中学88所(含小学附设初中),在校生12094人,是“文化大革命”前的7.5倍。畸形发展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1979年起,量力而行,稳步发展教育事业,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整,1983年撤掉金渠、眉站、常兴、齐镇中学的高中部。至1985年,“浮肿”现象基本纠正,只设县办县管的眉中、槐中两所完全中学和齐镇、横渠两所高级职业中学。保留初级中学17所(含青化曹家村和横渠万家原两所八年制),调整、平衡了学校网点布局,提高了教育质量。1986年增设常兴镇街道初级中学和金渠乡洪寺初级中学。1988年西安爱华女子大学第一附中(高中)在眉成立,址设县党校,招生两班122人(男女各半),教师8名,属民办(1990年8月19日迁西安)。1989年,全县设高级中学五所(含女大附中和两所高级职中),在校生3350人,毕业生1079人,设初中19所,在校生9836人,毕业生4872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