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流放地;是文化大师沈从文解读上古悬棺之谜的笔耕地;是“东方戏曲活化石”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保存地;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踏虎凿花的留存地。拥有“小南京”之称的历史文化名镇——浦市古镇、跑今400多年历史堪称建筑史奇迹的“岩门古堡寨”、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期“古驿道”和具有漓江山水之秀和长江三峡之险峻的“沅水风光带”、还有佛道合一文化圣地天桥山、军亭界原始次森林等等。
泸溪民俗传统节日和民族纪念活动多资多彩,且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如“三月三”、“六月六”、“六月年”、“七月七”、“赶秋”、“九月九”、“五龙”、“六龙”、“椪柑节”。
民俗文化
一、辰河高腔。辰河高腔产生于明初,俗称辰河戏,泸溪县浦市镇是辰河高腔的发源地。辰河高腔是辰河戏四种声腔中的一种,作为一种地方大型戏种,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规范的曲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群众喜爱的艺苑长青树。尤其是戏目《目连戏》,简直可以说蜚声海内外。法国巴黎东方艺术馆馆长班巴诺先生,到泸溪观看了“目连”戏后,回国广泛宣传。1998年,巴黎秋季国际艺术节邀请了泸溪县剧团的辰河高腔戏《目连救母》在巴黎、巴塞罗拉等地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
二、盘瓠传说。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简称盘瓠传说,发祥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流传于湘西苗族地区和黔东北苗族地区以及我国东南部,是我国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源远流长,约产生于母系社会向夫权社会过渡时期,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范晔的《后汉书》,此后的《风俗通义》、《搜神记》、《荆楚记》以及《溪蛮丛笑》、《辰州府志》等史书和典籍中都有记载,讲述的是“神母犬父”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远古时期,高辛之犬盘瓠,讨灭犬戎,高辛以少女妻之,封盘瓠氏”。古老的神话传说,至今还在泸溪苗族地区口耳相传。
泸溪作为盘瓠文化事象的发祥地,除了民间口头传说的故事外,大量的地貌实体,都与传说相关联,而且还保留着多种多样的盘瓠崇拜的民俗事象和物态化的文化遗存。在泸溪县白沙镇辛女村一带,与神话传说相关联的盘瓠洞、盘瓠庙、辛女岩、辛女庵等地貌实体就有几十处,这种现象全国罕见。作为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最初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土壤,逐渐演变成各种盘瓠崇拜的民俗事象,由神话传说衍生出的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祭祀、舞蹈、医药和丧葬等文化事象在泸溪广为流传。
盘瓠与辛女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故事完整,有广泛的群众性。神话传说衍生的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诸多事象,对研究苗族民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提倡民族团结、勤奋拼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泸溪的民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门类繁多。
一、菊花石雕。菊花石形成于2.7亿年的二叠纪碳酸盐栖霞组灰岩中,因岩石中分布形似菊花花纹而得名,通过民间工匠运用篆刻的中刀和切刀并采用线刻、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出各类山水、人物、生灵等图案。
二、杨柳石雕。杨柳石因主要产地武溪镇杨柳溪而得名。杨柳石系第四纪古冰川时期沉积物,属紫红钙质泥岩,其色彩艳丽晶莹、机理缜密、层位稳定、质地纯净,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三、苗族数纱。泸溪苗族数纱是一门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名家学者的青睐,成为研究和探索苗族的重要对象。它那充满天真的活力、具体与抽象的艺术形式、朴实而单纯的对比色彩、神秘而古老的几何图形、栩栩如生的生灵图象,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傩面具。泸溪县傩面具门类齐全,造型各异、功用不一,有祭祀、傩戏、驱鬼、战神、开山、踏香等面具。傩面具经过多年来的演化、传承,现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于土家苗寨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五、踏虎凿花。泸溪的踏虎凿花,是一门手工技艺的独门绝技。它通过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代传承,形成了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作品精巧、花样繁多、独具风格的民间工艺品牌而誉满湘、鄂、川、黔等地区,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以一代凿花大师黄靠天为代表的踏虎凿花作品飘洋过海,获得多种国际大奖。2007年,踏虎凿花进入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