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无言却能歌——探秘平潭石头厝

家乡区县: 福建省平潭县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雕堡……”古老的民谣曾向世人诉说平潭岛前世的寂寥。碉堡般的石头厝,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了海岛儿女打拼世界的浓浓乡愁,它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
石头厝的源起
有人说,石本无言却能歌。距今近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镇南垄村的壳丘头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石头打磨成的各种器皿,证明平潭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开始了。
《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说,汉代以前,平潭民居渔舍多是简易草竂和渔竂,墙体分竹木架外封土和乱毛石砌筑两种。屋顶为“人”字形,板瓦盖顶,压瓦石,屋檐用瓦筒,以利于排水。唐宋时期多为平房排屋,每间宽2米多,深3米多,墙体留小孔,以利采光通风。明清时期仍为平房,结构以石为主,石砖结合。清代中叶,农村开始出现单进四扇房,石结构,硬山屋顶,光厅暗房。这种“一房一厅”的宅式,沿袭至民国时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农村住宅开始改变旧四扇模式,采用浅房、大窗,以通风增光;房屋结构由石土结构向混合结合、框架结构发展,屋数也由双层向多层发展。
“可以说,平潭石头厝渗透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是平潭人历代渔牧、农耕文明的结晶。”吴金泰如是说。


石头压瓦片,房子像雕堡
平潭的石头厝,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屋顶瓦片压石块,窗户一律开小窗,并辅有石条窗栏,远远望去,宛若神秘庄严的“碉堡”。当然,如此构型与海岛上一年四季肆虐的大风是分不开的,这些压瓦片的石头,经过风吹雨淋,渐渐变成黑灰色,配上红瓦片,就是一副原生态的图画。据老一辈的平潭人称,抗日战争期间,石头厝还广传佳话,俨然一座座伏击侵略者的最佳掩体,从石头厝小窗、石洞中伸出的长枪短炮,不仅悄悄了结了侵略者的性命,更让侵略者心惊胆寒,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石头厝,是平潭古村落、古民居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赖民如数家珍般地告诉记者。
绮丽独特之石头厝群落
在平潭只要有村落就有石头厝,这些石头厝犹如画中景物分布在海岛的各个角落。千百年来,岛上居民就住在石头厝里,“清晨看日出,傍晚听涛声;可见农家耕作,可听燕雀呢喃。”独特的建筑、悠闲的生活,成了居住在钢筋水泥的城里人最向往的海边渔家生活。
纵观全岛石头厝群落,典型的民居群落有东庠澳底村,它们多为青石结构,大门旁设有半个人身等高小门,较为凝重古朴;白青白沙村的石头厝临海凭风,密密匝匝却井然有序,俨然是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平原红卫白沙垄石头厝则风格多元,色彩斑斓,雕刻工艺精湛;流水君山后石头厝任由密密麻麻的碎石头压在瓦片上,犹如繁星点缀;敖东沧海魏氏宅子和东限洋村、北厝跨海村、流水东海村的石头厝同样依山而建,次第上升,放眼远眺,蔚为壮观;南海南中村的石头厝集平潭岛特色与兴化建筑文化于一身,红瓦灰墙,散发浓郁的海岛特色风格。


风情万种之石头厝类型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平潭的游客,一定会发现这种石头房从地基到墙面,从门框到梁柱基本都用花岗岩石料,房子配套建筑有石围墙,石头垒砌的猪圈等等,甚至连房顶瓦片压着的也是石头,村道巷子是石板路或石子路,取水的水井是石头井,村庄靠海的码头是石码头,而且每家每户家中厅堂都有一个石舂臼……“石头城”,这种说法形象地反映了平潭民居与石结缘的传统。
原来,平潭虽然地处海岛,但花岗岩的储量高达8亿立方米,且花色品种繁多,质地坚细、色泽光艳,造就了城堡般的石头城。
平潭文史专家赖民告诉记者,岛上石头分为花岗岩和火层岩两种,早期的房子多用不规则的火层岩建造,那时由于开采困难,所以各种形状的石头都能成为建房之用,后期开采技术提高,就有了“工”字形的条形石头构造的房子。
赖民说,如今遗存的石头厝大多是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在南街的闽南骑楼,是在民国25年,即1936年,时任县长李为公请长乐人高光庞规划设计的,当时李为公想把南街和北街都统一改造为闽南骑楼风格,刚建好南街这一段,抗日战争爆发,结果没有实现。当时南街的骑楼是县城最为繁华的街肆,成为商铺建筑的典型代表。二层楼及以上的石头厝清末民初才出现,以至于解放初期,原县委大楼(现为中医院所在地),彼时有四个楼层,老百姓干脆直接称呼县委为“四层楼”,并传播一时。
平潭的石头厝从结构上归类,主要有三种类型。
“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它类似于莆田的“四目厅”,通常是不出檐的或只出半檐。”赖民介绍说:“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
为什么“四扇厝”会成为岛上比较普遍的建筑类型。如果你观察“四扇厝”,就会发现有的房子像是缺了一角,并不完整,房屋边角常留下锯齿状堆砌的石块,为何多此一举,它们究竟是用来干什么?
“这是平潭石头厝的特色,全国少见,俗称‘留码头’。”据赖民介绍,以前多数农家在建“四扇厝”过程中,一时资金不足,就先盖左房和大厅,右边厅墙出现“虎齿墙”(俗称留码头),主要是为了便于今后建房的衔接,预留了余地。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yjj0128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61166761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461166761

杨娟娟(2014-10-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