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它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为了切实保护和维护铁桥,甘肃洋务总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九专门颁布了管理铁桥暨岁修铁桥法程以及巡兵站岗、车马行人来往条规。管理暨岁修法程共10条,详细规定了铁桥平时的养护、维修规则和具体方法。如规定铁桥每年八月必须油漆一次,“油桥物料,用鱼油和红色膏为之,每斤兑松香水三两,不计斤两多寡,总以油完为止。”“铁桥上下一切螺丝钉,凡用白粉油者,每七日上紧一次”,“稍有损坏,当即更换”。铁桥招募巡兵12名,分三班倒巡逻,两名分站南北码头,两名站在桥中间,“凡车马人民之行不合法者,均须随时指点。”并且规定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边,由北而南者靠东,由南而北者靠西,无论是车马行人皆需鱼贯而行,“毋得久立观望,有碍通行。”载货过重的车辆,不宜并驾齐驱,以防损坏桥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二十,针对有人在铁桥上驰骋车马的现象,兰州巡警道、甘肃洋务总局专门发布了一道严禁在铁桥上驰跑车马的禁令,规定“嗣后,行过铁桥,无论车马,务须缓辔徐行,不准驰骤急跑。倘敢不遵,即由站岗巡兵扭送来局。轻则责罚,重则枷号示众。”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现在的黄河铁桥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这一年,黄河铁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如今的黄河铁桥身畔已崛起了银滩大桥、雁滩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等近10座桥梁,在不远的将来,还将规划建设雁青黄河大桥、金安黄河大桥、世纪黄河大桥和桃园黄河大桥等桥梁。届时,黄河之上将呈现出“巨虹”如带、天堑顿成通途的壮观景象。但无论何时,作为黄河上源“第一桥”的黄河铁桥将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片,永远烙在兰州人的心上。
1911年夏初,陕甘总督传札甘肃洋务局、农工商矿局等,声称经朝廷各部核查,甘肃创建兰州黄河铁桥所用桥价及各项盘费银两与原立合同数目相符,并无贪贿之虞。
1942年,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第一桥”改名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国共两党军队在兰州激战。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此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人民币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将载荷能力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红卫兵不知铁桥为外国人所建,故未把它当做“封、资、修的典型”而砸毁。有位历史学者说,“是无知保护了这座桥!”
1989年,铁桥保固期届满,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拟全面大修,不意于8月9日被自重260吨的失控供水船猛烈撞击而遭重创,当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百余人,夜以继日抢修,将桥修复并加宽人行道,装饰桥身,使之焕然一新。之后,黄河第一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树碑,第一次将铁桥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直到今天,黄河第一桥仍在使用,在当地,跨越黄河必经此桥。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开始进行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中山桥将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
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有近百年历史的兰州黄河铁桥档案正式入选中国首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48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之一。
兰州黄河铁桥档案由“筹建案”、“运输案”、“施工案”、“外事案”、“褒奖案”等7部分组成,共45卷、571件、2561页,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四日(公元1906年7月5日),讫于清宣统三年六月十四日(公元1911年7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于1908年2月正式开工修建,1909年7月正式通车,耗时18个月,花费白银31万余两。这批档案无论从主体内容、时间性、形式与风格、系统性、稀有性上都很有价值和特色。这一全宗的档案,是我国现存清代档案的一部分,它不但有在德国采购桥料,万里海运,天津海关进口,数千里铁路运输和民间运力转运的130万斤桥料的长途跋涉,而且有清廷御批立项、中央机构核销经费等,呈现出了中外文档案文献交相辉映的地域性特征。
据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由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实施,于2000年正式启动,目的是加强社会的档案文献保护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抢救、保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工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