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家乡——内黄
内黄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却是我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这里有我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努力、我的汗水、我的泪水、我的成功和挫折!这里有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他们是在我最美好的时期遇到的最美好的人,感谢他们的存在,我才会活得这么潇洒快活、这么精彩!而现在,我把我的家乡介绍给大家,欢迎大家走进我的家乡,感受到我家乡的独特魅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我家乡特有的景色:
内黄槐林
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现已形成12万亩规模,集中在县南二帝陵区和县西老塔坡。槐林环抱,二帝陵和唐塔显得更古朴典雅。
万亩槐林,蓊蓊郁郁。沙丘连绵,绿草如茵。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万亩槐林成为野趣横生、流连忘返的天然公园。三春时节,槐花盛开,幽香扑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调,也是蜜源,赶蜂人汇集在这里,蜂群嘤嗡,酿制的槐花蜜远近闻名。夏秋时节,蝈蝈潜伏草丛,鸣唱此起彼伏。
节假日携家人,邀同好,槐林吸氧,草地野餐。踩着绿草如茵的松软沙地,听者此起彼伏的叶动虫鸣,逮一只两只会叫的蝈蝈,采一袋两袋野菜槐花,尘嚣远去,恍然一种静谧悠远的原始况味中,令人心旷神怡。幼时,我就经常和小伙伴们结群跑到槐林里玩捉迷藏、过家家等等,简直是我们小孩子的天堂。
千年枣园
千年古枣园在六村乡千口村,紧临汤濮铁路。古枣园占地面积500亩,树龄大多在1000年以上,树围在170㎝左右,古枣树树冠开张,树势雄伟,虬髯盘旋,一棵挨着一棵。其中枣树王胸围190㎝以上,几个侧干的直径也达120㎝。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千口一带搜捕刘汉生、王从吾等早期共产党人,对红色沙区革命根据地疯狂扫荡,千口村外围的枣树被毁,中间的枣树幸免于难。直到如今,外围重新栽植的枣树和内圈的古枣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古枣树仍长势喜人,成了战争风雨的见证。且从这些古枣树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求摄取、奉献终生的中华民族美德。
大兴寺塔
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因地属裴村,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周万亩森林环护,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将近1400年的历史。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
该塔为7层密檐式砖实八角塔,高18.7米,底层周长15.6米。塔身通体除砖雕外,全用条砖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内为实心砌体,在第4层南面壁设一拱券门洞。塔身各层以条砖叠涩出檐,紧密相接,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和莲瓣承托。
汉代遗址
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距县城30公里。东距濮阳15公里,西距安阳90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6月,因开挖硝河引黄工程,于地表下4.5米处先后发现7处汉代建筑遗存,清理出土了一批大规模的汉代农田和庭院建筑,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汉代村庄遗址,是国内近两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该遗址因黄河泛滥,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围墙、瓦屋顶、厕所、树林残存、田垄等遗迹以及车辙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迹,都保存完好。并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货泉”铜钱和“益寿万岁”瓦当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文物,遗存的发掘整理,形象直观地揭示了汉代的庭院和农耕布局,为研究汉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遗址大面积的展示了汉代建筑实物和规整的田垄,成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的景象,揭示了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
枣林公园
枣林观光公园在后河镇西乜固村,是一处集文化知识性、生态休闲性、趣味观赏性、参与互动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内黄大枣林分布在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面积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红色沙区实行“三光”政策,枣林大面积被毁。解放后,勤劳勇敢的内黄人民重新栽植培育,使枣林重新焕发了生机。现在的内黄大地枣林似海,绿意盎然。各乡镇中,面积产量以后河镇为最大,居全国乡镇之首,素有“中国红枣第一镇”之称。内黄枣林,发展到现在,形成独特的农业间作模式。“上有摇钱树(枣树),下有菜粮屯(花生、蔬菜及各种瓜果)”,是安阳市“特色农业县”。金秋时节,当你踏入内黄大地,你会惊奇地发现仿佛是走进一个巨大的森林公园。沙地松软,枣林似海,花生铺就的一张硕大绿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整齐的农田林网,绿底红缀的枣林。风光秀丽,鸟鸣雀跃,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走进枣林,伸手可摘红枣,俯身可拔花生。盛夏之后,在人心烦意乱之时,抽个时间,找点空闲,到乡野逛一逛,到农村转一转,呼吸些新鲜空气,领略点田园风光,看一看树上涨红脸的果子,摸一摸田园沉甸甸的谷子、玉米,听一听大豆地里吱吱鸣唱的蚰子交响曲,尝一尝红得耀眼,辣得透红的朝天椒带来的那份刺激,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小憩,思绪得到梳理,心里有说不出的原始惬意。它是城市居民体验乡村生活,体会劳动价值的精神需求,更是培养人们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增长知识的生存需求。
颛顼帝喾陵
也简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2000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境内。
上古时代,颛顼帝喾二帝在内黄建都立业,黄河古道上,留下了灿烂的华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发现,后经对陵墓区和祭祀区上面厚厚的积沙进行初步清理,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现于世人面前,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处建筑和基址也连续被发现。西为唐代陵寝主事居位区,东侧的建筑仍被黄沙湮埋,尚不清楚。经考古钻探,在陵东南和陵北分别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清沙,陵园面目初现,陵墓坐北面南,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占地面积350余亩。二帝陵地这块灵秀之区,背靠沙丘,面向硝河,郁郁葱葱,风景宜人,千百年来,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必拜之地,流传至今四千多年,虽屡经朝代更换,兵火战乱,但仍高深莫测,弓剑深藏,经过之人,皆肃然起敬,凭吊祖先。左边的是世袭表。二帝在内黄建业定都后,完成了华夏文化统一大业,然后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斗争,最后融合为一体,形成为华夏族群,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姓和氏。从世袭表可以看到,二帝是夏、商、周的先祖,而华夏民族的主要姓氏又大多产生于这个历史阶段。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河南是中国人的妈”,可见中原及中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中国文化起源的中心在黄河,在中原,更进一步说,在安阳,在内黄。内黄是华夏民族之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过山门,往西走为宋井遗址。1986从井内挖出棂星门条石和二龙戏珠碑首各一块,还有宋代瓷片和瓦当等遗物。宋井未面世以前,一位有名的风水先生曾来二帝陵闲游,随后对二帝陵的风水赞不绝口,尔后说了一句话:“陵在山上,庙在山腰,水井在山脚”,说完扬长而去。后来,二帝陵看护人员不经意在此处清沙,果真发现了一口井,后经专家鉴定为宋井,风水先生的话得到了验证。看来,二帝陵好风水名不虚传。最近,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开挖引黄工程中新发现的一块唐开元二年的墓志上有明确记载,一位姓窦的官太爷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二帝陵的旁边。可见很早以前,颛顼帝喾陵已为周边群众视为圣地,对二帝所创之千秋功德顶礼膜拜,他们以依帝陵而息为希冀,借帝陵瑶光之盛,寄托以荫家道永昌,子孙兴旺的遗愿。那边是1986年清沙面世的老山门,为清代宣统年间修葺。山门拱券洞式,大小共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是三门中最大的一个,其两侧门洞依次减小。之所以有如此区别,是为了显示封建制度的等级差别。中间的门为御门,专供皇帝一人通行,东侧门为陪祭文官通行,西侧门为陪祭武官通行,文东武西,各有规制。从三门处有三条蓝砖铺设的甬道通向祭拜殿,中间的路仅供皇帝一人行走,东路为文官行道,西路为武官行道。我们看,山门规模看似很小,其实下面仍有两米之深没有露出地面。经专家考证,老山门上各朝各代的砖都有,证明了各朝各代都曾有过修葺。看似不起眼的山门,反映出中国改朝换代的变迁史。虽历经战乱,历经水火,几经改朝换代,但二帝陵的神秘和帝王之气始终遮挡不住,这也正是各朝各代帝王一旦登基,各层各类官员一旦上任,说会不惜财力、物力修庙修陵,祈求国泰民安,飞黄腾达的原因。
走过甬道,越过棂星门,脚下的为七步甬道。历代文武百官是怎么到此祭拜二帝的呢?先从御桥说起,
在二帝陵的西南200米处,有一座三孔六耳虎头御桥,那就是历代百官祭拜二帝的起始地。陵内的守陵人姓寇,皇帝封号寇千岁,赐铜锤朝服,负责组织皇帝命官的祭祀朝拜,如有不遵奠规,铜锤打杀勿论。每逢有人祭拜二帝,寇千岁就身着朝服,手持铜锤到御桥迎接。铜锤往下一指,文武百官下跪,铜锤往上一举,文武百官起立,这样三步一嗑头,两步一叩首,一直过山门,越过前面的棂星门,再通过这条七步甬道到祭拜台祭祖。想想看,文武百官大队人马一路浩浩荡荡拜祭二帝,那场面何等壮观。
正前的这座大殿是在唐建基址上修复的仿明清风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统高10米,长约20米,宽约9米。大殿前有廊柱,后有神门,殿中树有颛顼帝喾塑像。东面和西面是在原址上修复的仿明清风格东西配殿。西配殿内存有二帝陵出土的各种文物。
革命纪念地
“四·一二”革命纪念地在内黄县城南20公里处的白条河园林场东,那里有一处为苍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纪念碑亭,亭内耸立一通3.35米高的纪念碑,这便是《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之公墓碑》,碑首碑侧为晋、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领导苏振华、晁哲甫、杨得志、唐亮、崔田民、王凤吾、朱程、安法乾、杨锐、李静宜、裴自耕等领导同志的题词。纪念公墓碑记载着1941年4月12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1.5万余人,对内黄沙区革命根据地抗日军民实施血腥大屠杀的野蛮暴行。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暨死难同胞,1942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率第二十、二十一专区各界,于“四·一二”一周年之际,在此处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并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为“四·一二”革命纪念地,教育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励精图治,强我中华。目前,这里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好了,以上几个景点就是我家乡独特的风景区啦!大家喜欢吗?有兴趣的话,可以走进我的家乡,真实地去感受她的伟大、她的历史和她独有的魅力,相信大家都会被她深深的吸引,从而被她所折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