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马灯舞   " />

兴宁马灯舞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兴宁马灯舞         俗称“打马灯”,属客家人独特表演艺术的传统舞蹈,也是兴宁大坪流行最早最广的舞蹈艺术品种,许多乡村都有自己的马灯团。随着时代的进步,马灯舞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欢庆太平盛世,增强重大节日和重要庆典的热闹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

据兴宁市民间协会主席黄红亮介绍,马灯舞从明清期间,由江西传入梅州客家地区。马灯舞源于东汉末年,是客家先祖为纪念、弘扬、发展、传承中原文化,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客家民间传统的舞蹈。

马灯舞主要由马灯小姐(花旦)、两个马郎官(生)、打浪伞小丑(丑)、车夫(末)、丫环(青)、引路长者(举灯笼)等,有纸马、花车、鲤鱼、雄鸡、花扇、丝巾等道具,同时有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马灯舞的红、白两匹马是用竹织成的马身,长约1.4m,用红布或白布围裹,再配上其他颜色、线条、装饰物,马身中间骑坐部位留有能容一人腰围的孔,表演者把马套在腰间,并用布条绊在肩上,腿以下部位隐在马身中,在马身两侧各挂一块画有穿长靴的人腿的画布,看似骑马的姿态。

“马灯舞含“十二月古文(打四围)、拆字、打五更、补缸”四个环节,整场节目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曲调是独特马灯调。流传中逐步形成韵调欢乐祥和、抒情格局,引用通俗易懂的客家歌声和语言,歌颂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称为“十二月古文”,体现了客家农民艰苦耕耘,年头到年尾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黄红亮说。

“拆字歌”的表演,歌颂了客家劳动人民相爱的纯洁情感。“打五更”再现了客家人夜以继日勤奋劳动的情境。“补缸”反映了客家人素有外出谋生求发展的创业志向。马灯舞四个环节都扣住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演艺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大坪百姓形成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舞蹈。

大坪镇是兴宁市西北角的一个山区乡镇,由于马灯舞具有传统的独特风格,有恭祝民间添灯发财的好兆头,每当春节期间的元宵之际,最为演出的繁忙,如今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一艺术已发展到周边地区。

luoenvy(2014-10-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