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屿镇地处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部,东与谷饶镇、铜盂镇接壤,西与普宁市交界,北与金灶镇隔小北山相邻,南临练江与潮南区陈店镇、司马浦镇相望,地处潮阳、潮南、普宁三地交界。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5万亩。行政辖8个社区和19个村,总人口约20万人,外来人口约20万人。
贵屿镇地处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部,东与谷饶镇、铜盂镇接壤,西与普宁市交界,北与金灶镇隔小北山相邻,南临练江与潮南区陈店镇、司马浦镇相望,地处潮阳、潮南、普宁三地交界。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5万亩。行政辖8个社区和19个村,总人口约20万人,外来人口约20万人。
贵屿镇北靠小北山,南濒练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小部分丘陵大部分平原地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4℃,年均降水量13864毫米。贵屿镇地处一片低洼地的中央地带,属于严重的内涝区,农业生产基本没有保障。建国以前,由于当地的地理优势,贵屿开挖了发达的水上通道,成为潮汕地区的水路枢纽之一,这也是“贵屿”名称的由来。
贵屿镇,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历史上,这里曾诞生了大理寺少卿陈北科、明代学者陈洸、石雕工艺大师庄荣业、抗日名将郭汉庭、海军少将郭开峰[1] 、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庄根南[1] 、科学家郭培宣等名人。如今,当人们来到这里时,除感受到古朴的民风和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外,留下深刻印象的当是耕山务农的民众学书画、喜收藏的雅韵.贵屿镇政府近些年来重视民众文化工作,镇里出版了一《贵屿文学季刊》、《贵屿书画选刊》、《贵屿古今墨迹撷英》等书刊和专集,发表群众的文学、书画作品,整理和重印古画、古今书法,还举办群众书画展览。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贵屿彩街书画展”。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相继完成贵屿南、北治涝电排工程的建设,南站电排发挥排涝效益,北站工程预计2002年汛期前发挥效益。投资300多万元,加固了练江北港堤围,建设“三面光”排灌渠道7公里。大力抓好水稻高产片、淡水养殖、蔬菜种植、优质果种植、三鸟饲养五个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结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乡镇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于贵屿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家庭收入的提高,贵屿人从90年代起大部分人相继放弃务农,从事农业居民已占极少数,但农田并没有荒废,大多数由乡或私人转租的形式给外来人员耕种。
工业企业
贵屿镇以旧五金电器、塑料为主业,由于获利丰厚,整个行业规模逐渐扩大。贵屿商人遍布东南沿海各城市,并逐渐向广东粤北地区扩展生意经营地域,国外的电子废物主要通过深圳、广州和南海的转运点,开始大规模地(或以非法渠道)进入贵屿。
传统的收旧利废行业发展为贵屿人的主业,大面积的土地开始抛荒,贵屿镇区80%的家庭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利废行业包括贵重金属、塑料、玻璃以及一些能再利用的零部件。根据国外的研究报告,1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仅1磅黄金就价值6000美元,贵屿人通过这个行业迅速积累财富。因势利导,限制废旧回收业的发展,放手发展少污染、无污染企业。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产品适销对路的实业型、产品型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全镇初步形成了上练单元以明丝花、PVC片材、五金为主;贵屿单元以商贸为主;南阳单元以织、服装为主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贵屿镇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占地面积2500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