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雄伟、华山险峻、衡山烟云、恒山奇崛、嵩山萃秀·····名山无数,争奇斗艳。然而于这百媚千红中,我独爱骊山。
骊山的背影,是说不完的神话传奇:“老母殿”珍藏了“炼石补天”,“撮土做人”的女娲灵气;“老君殿”讲述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深邃思想;“遇仙桥”演绎了周生得仙人“城墙三千六百垛”“人头果,醋点睛”的指点,殿试高中的故事·····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是这骊山之巅,檀香袅袅,梵唱悠悠。
骊山的背影,是诉不清的温柔缠绵:烽火台倾诉了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失江山的沉重代价;温泉水濯洗了杨贵妃羞惭鲜花的凝脂;长生殿空余了七月七日比翼连理的呓语·····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的较量反复上演。也因此,有人说骊山是帝王的伤心地,是美人魂断的离恨所。于是,这骊山之中,挥蘸浓墨,写尽风流。
骊山的背影,是停不了的刀光剑影:“安史之乱”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曲”;“鸿门相会”骄雄刘邦项羽争天下;“骊山兵谏”张杨二将点燃民族复兴的抗日激情·····于是,这骊山之下,彰显血性,英雄本色。
“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每一处景色都是一个瑰丽的传说,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人的诗歌。
历代文人墨客登骊山,寻古迹,咏情怀,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白居易赞道:“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杜牧叹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赵善庆的咏史小令则感慨着:“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文人墨客的笔触随着车辘辘马萧萧和歌舞升平的交替而惊艳着。其实,传奇也好,经史也罢,褒奖也好,贬责也罢,甚至那些风流人物们都似尘土一般统统地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消逝在沉默着的骊山眼瞳中。骊山和在庇护下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宠辱不惊。正如杨升庵的那句名诗:“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他们不去管在此上演的天下兴亡事,不去感慨惊变的缠绵爱情,不去理会偏激的口诛笔伐·····在他们心里,骊山的背影,是返璞归真的从容,是道不尽的依恋。
在人们心中,骊山是父亲的肩头,是母亲的怀抱,是胆气的源头,是家园的港湾,是灵魂的归所·····骊山无语,我却独爱。爱那一种,黯淡了牡丹光彩,焦灼了史家眼眸,惊艳了诗人才情,夺取了世人青睐的厚重与从容。落日余晖之下,凝神远眺,骊山峰峦起伏,静静的卧在被轻烟笼罩的土地上,仿佛沧桑的美人,仿佛外冷内热的小伙,又仿佛年长的智者,俯视着八百里秦川的风雨沧桑,似回味着往事,又似享受着现在,更似等待着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