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合浦县汉代开始有制陶,唐有瓷器制造,宋开始海盐业,清乾隆年间,
合浦工业园
合浦工业园
出现一批制糖和生产炮竹的手工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常乐镇办起蚕丝厂,有织布机近百台,雇用工人百余人,是民国年间合浦县规模较大的企业。民国32年,石康镇开设集益电力公司,碾米并发电照明,是合浦使用现代机器较早的企业。40年代后期工业生产主要有炮竹、纺织、缝纫、陶器、皮革、粮食加工、制糖、制盐、食品、印刷、金属制品、竹木器、日用品等,多为规模小,资金不足的手工业家庭作坊,有的只雇用几个工人。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78.73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1950年县人民政麻设工商科,负责管理工业。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54.25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其中个体手工业占79.8%。从1953年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绝大部分手工业者都按行业成立了生产合作组织,同时建立一批国营企业,主要有粮食加工和农机修理。1957年全县工业产值199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年平均递增28.3%。1958年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先后建立一批国营企业,除了制糖、制盐、炮竹等传统行业外,大部分是新兴工业,1959年工业产值2587.02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比1958年增长25%,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新办的炼铁、炼油、煤矿、铅矿等企业大部分下马,是年工业产值跌回;957年水平。1962年继续减产,只完成178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下同),比1957年下降10%。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营、集体工业得到巩固和发展,1965年工业产值3001万元,年递增18.82%。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前三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工业产值徘徊不前。60年代后期增建罐头、麻线、麻袋、塑料、电珠等行业。1970年工业产值4977万元,年均递增10.65%。1971年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轻重工业都有新的发展,乡镇企业增设了商业机械、羽毛制品、化工、制锁等行业。1975年工业产值9259万元。年均递增13.22%。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办了一批水泥、制糖、炮竹、化肥、造纸、制革等企业。1977年因新办企业多,生产尚未正常,是年,工业产值年增长仅10.5%。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30多个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也逐渐增多。除了传统行业外,还新办了土砂石开采
码头
码头
,淀粉制造、人造板、纸制品、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加工,拆船等企业。对一些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落实经济管理责任制,实行超产奖励制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84年全县集体企业总产值超:过国营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25277万元,首次超过农业产值。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兴办了少量三资企业,增设“三来一补”项目。农村联户和个体工业发展迅猛,1990年工业企业共9389个,其中全民企业82个,乡镇以上的企业188个,村办企业105个,联户367个,个体户8647个。1990个工业产值47991万元,年均递增13.6%,其中集体工业产值(含村以下工业)占65.9%,轻工业产值40491万元,占84.37%,独立核算企业利润总额535万元,销售税金4742万元,形成以烟花炮竹、糖、盐、纺织、建材、机械、化肥等20多个行业。“七五”期间有部分企业亏损,集体企业亏损面较大。[13] 2011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1.03亿元,比增16.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