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解放前,合浦畜牧业已有较好基础。合浦水牛和公馆猪驰名区内外。合浦水牛特点是;体壮、长膘快、耐力好。公馆猪特点是:长肉快、肉细嫩、皮薄,且繁殖力强。清末,合浦已在乌家和廉州东山寺旁设耕牛集市,即“牛圩”。此外,公馆、白沙、山口、石康、沙岗等乡镇每逢圩日均有耕牛交易。
解放后,党和政府鼓励发展畜牧业,着重进行良种选育、推广科学饲养管理、防治疫病等方面的工作,使畜(禽)群素质、饲养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数量逐年增多,商品量不断增加。尽管如此,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值中的比例仍未取得重大突破。1949年占22.63%,1957年占21.49%,1970年占24.4%,1989年占22.02%,1990年占20.78%。
合浦农户养鸡、养猪大都需要糠、碎米、杂粮等,养猪还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
配以青饲料,如红薯藤等。丰富的农产品是畜禽饲料的基本来源。农户养鸭除了用部份主、杂粮,糠和成品饲料外,临近江河、湖、海地区的居民多养鸭群。县内有12个乡镇临海,海岸线长达289.1公里,又有39条江河入海,港湾河汊多,浅海滩涂多,适宜鱼、虾、蟹、螺、蚬等海生动物生长繁殖,这是很好的饲料基地。在县内低丘陵地区,农田少,草山草坡多:当地群众如何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发展畜牧业,尤其是饲养牛羊,主要是掌握时机进行放牧与牵牧。全县有丘陵草丛类草场51957亩,可利用面积47327亩,载畜量为3006.7牛单位;灌木草丛类草场5165亩,载畜量123.7牛单位;疏林草丛类草场739109亩,可供放牧草场417180亩,载畜量15418.6牛单位;农隙地草丛类草场,分布于各农区田头地尾,水旱田的田基,河流溪湖及山塘水库岸边、道路旁,优质牧草多。特别是雨季到来时,牧草生长茂盛,草嫩质好,是放牧的好时机。此外,还有农次产品稻草、甘蔗尾、花生藤、豆藤、玉米秆等饲料。1983年的统计,由全县农业产量计得以上五项农次产品的产量共110224.1万公斤,其中:稻草101878.9万公斤;甘蔗尾5377.1万公斤;花生藤2469.8万公斤;豆藤412.16万公斤;玉米秆86.14万公斤。[16] 2011年牛出栏2.18万头,猪出栏72.5万头,禽出栏2188.80万羽,畜牧业总产值20亿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