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渭桥遗址
位于耿镇白家嘴村西南300米,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木柱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8根、石分水金刚墙4座。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160米,残宽1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1967件,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1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起。1981年发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阳陵县城遗址
位于马家湾米家崖村东产经300米泾河南岸台地上。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1—2米,基宽3米,夯层厚13—15厘米。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内布纹筒瓦、板瓦残片。西汉景帝时以弋阳县改制,王莽时改为渭阳县。1982年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阳陵县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灰堆坡遗址
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位于通远镇灰堆坡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辨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灰堆坡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陵县昭慧塔
昭慧塔位于陕西省高陵县鹿苑镇,又名高陵塔、昭慧院塔。为八角十三级空心砖塔。昭慧院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年)。现寺已毁,塔尚存。今塔自明至今屡有修复。通高53米,底周长31.6米底层南北辟券门,二层设假券门,三层以上四面辟券窗。层间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檐角微上挑,檐下隐作阑额、斗拱,塔身形制较特殊,一至八层形似楼阁,九层以上层高锐减层檐密叠,塔内有砖梯可登。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北高陵县高陵中学内。始建于宋代。平面呈八角形,13级,通高56.9米,为密檐式砖塔,塔顶为圆形宝瓶式。因邻近泾阳、咸阳,地处渭水之阳,所以又称"三阳塔"。结构精巧,制作坚固。几经地震,塔基外层剥落,塔身出现裂缝,后加以修补,至今完好。
塔为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砖塔,底层高9米,塔顶为圆形宝瓶式,通高53米。下面几层塔身几乎没有收分,其上则渐次收减。结构坚固,高耸挺拔,直冲云汉。塔身上每层均开拱门四个,一至七级叠涩出檐,八级起作假飞椽挑檐,高陵塔/昭慧塔/三阳塔_景点
高陵塔/昭慧塔/三阳塔_景点
檐角微向上翘,塔身上满布小孔,或为通风之用。整体而言,高陵塔造型秀丽,尤以檐上所挂108个风铃,清风徐来之际,铃声叮当,甚富诗意。
塔有人看管,交2元钱就可以登塔,而且得到一个手电筒,进塔后发现塔内有的地方黑不见五指,需要靠手电光指引上爬。塔内楼梯狭窄,只容一人通过,楼梯盘旋而上,手到之处的塔砖已精光锃亮,敲起来铿铿作响,摸着摸着不由想起了故宫的金砖。这些砖棱角分明,排列整齐,砌得密实,在明末8级地震中塔依然毫发无损。
操场中还有一座碑亭,内藏一碑,曰“李晟碑”。此碑十分高大,是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写的,俗称三绝碑。李晟是唐末名将,曾在此击退过作乱的朱泚,收复了京城,迎回了德宗,死后便葬在他曾得胜的东渭桥旁。“三十年河东又河西”李晟墓的墓道部分沉入水下,此碑便移至塔旁。
据明《高陵县志》记载,明嘉靖34年(1555年)和隆庆6年(1572年)关中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地震,昭慧院和高陵塔亦遭到破坏,当时的寺院主持僧满愍曾率寺旁居民银奈等捐集物资,召匠重修。1981年陕西省文物局曾拨专款9万元,合同高陵县人民政府对高陵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维修领导小组由高陵县县长张永年、副县长杨志明同志任正副组长,由韩城古建队具体负责施工,是年5月动工,9月主体维修结束。9月17日高陵县人民政府召开了高陵塔主体维修工程验收会议,国家文物局、陕西文物局、成阳地区文管会等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维修后的高陵塔,根据“保存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保持了原建筑的艺术风貌。同时在每个檐角共恢复安装了108个铁铃,愈加显示出古塔的挺拔雄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