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位于广东省粤北韶关市东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公元554年梁朝分浈阳县地置,元初并入曲江县,公元1303年复置。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翁源县东与连平县相连,南与新丰县交界,西与英德市、曲江区接壤,北与始兴县、江西省毗邻,翁源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有着浓厚独特的客家文化。东经113°39´2"至114°18´5",北纬24°07´30 "至24°37´15"。东西极端长66.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2012年,全县年末户籍人口399147人,全县土地面积2175平方公里。辖7镇1场156个村委会。县领导机关驻龙仙镇。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无霜期312天。耕地面积1.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为主。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8万千瓦。煤、铁、铅、锌、钨等矿产资源丰富。风景名胜有东华山、水龙宫、仙狮洞、书堂石、湖心坝客家群楼和葸茅岭八卦围等。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为主。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负盛名,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中国兰花之乡”。
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翁源地属楚。秦为南海郡。两汉属荆州府桂阳郡浈阳县地。晋属始兴郡,仍浈阳地。梁承圣三年(554年),从浈阳县地析置翁源县,隶属衡州。陈又分属清远郡。隋废郡仍为县。开皇九年(589年),省诸郡,于始兴县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曲江廉平、福建两乡与翁源太平合置建福县,亦属韶州,历时九年。建炎三年(1129年),废建福,太平并回翁源。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翁源并入曲江,隶广东道韶州路,翁源立巡司,谓慰宣司。大德五年(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延祐六年(1319年),翁源又并入曲江。明洪武元年(1368年)上季又复县,改称岑水县,隶韶州府;次年3月(有说同年下季),岑水复名翁源。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据明《嘉靖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处,谓之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县亦以此起名,意为翁水之源也。
人口
翁源境内居住的主要是汉族客家人,还有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10956人,其中汉族308749人,占全县总人口99.29 %,其中客家汉人占大多数;少数民族22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1%。除瑶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解放后因工作关系或婚姻关系而定居翁源的。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05096户,总人口387512人,其中农业人口280473人,非农业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8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