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沉淀的历史亟待开发(上)

家乡区县: 宝鸡市扶风县

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班家的班彪、班固、班昭、班超;马家的伏波将军马援、大经学家马融,威侯马超;耿家的列侯耿;窦家的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

  今天,扶风班固、马援的墓,孤零零伫立于一片耕地中,周围无一点建筑陪衬,其盛名与身后萧条的归葬之地对比鲜明!

  有关资料显示,马氏后裔在全球有1560余万人,大家公认扶风为马氏家族最早的发祥地,都有来扶风寻根问祖的强烈愿望,如果为伏波将军修好墓冢,扶风与世界的联系将更紧密。

  专家认为,开发名人资源正当其时,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景观,修葺马援墓、班固墓,再适当新修祠馆、雕塑,景观不在多而在精,做到耐看,令其长存。 四月的扶风,花红蝶舞。每到这个季节,总有一些身在外乡的扶风人登高遥望、对这片故土充满思念,只因为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响当当的祖辈们,仍旧让他们追随敬仰。出使西域的大将军班超、编写《汉书》的文学家班固、伏波将军马援以及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等等,为扶风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前扶风县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历史名人资源,编制了县政协七届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五年规划,以历史上有名的“班马耿窦”四大家族为切入点,决定五年内分别出刊《马援专辑》、《班氏专辑》、《窦家专辑》、《耿家专辑》。目前,《马》、《班》已顺利出刊,另两部专辑有望在年内面世。 一切,都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荒烟蔓草的墓冢:

  时光荏苒,汉的骄傲与辉煌只能在史册中生辉。今天,东汉四大家族在扶风的历史存遗,仅剩下班固墓和马援墓。在扶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陪同下,我们去拜谒了这两座名人墓。

  当车行至县东二十里的太白乡浪店村时,工作人员指着路边一处石碑:“这就是班固墓。” 班固墓冢呈圆丘状,残高 3米,直径约 6米,一人高的坟丘上杂乱地堆放了一些玉米秆。除此之外什么标志性的物什都没有。一代史家的归葬之地竟如此萧条!

  在县城西 7华里处的伏波村,找到了“汉伏波将军马援墓”的道碑,这是清康熙 43年长白鄂海所书。现存墓冢为覆斗形封土,南北长28.5米,东西宽 25米,残高约 6米。墓前存有2通石碑。一通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伏波将军马公墓”碑,一通为清代马氏后裔所立的碑。旷野中将军墓冢伫立于一片耕地中,不足50米的范围内有 100来座现代坟墓盘踞在此。

  据附近村民讲,一是觉得这里“风水好”,二是为节约耕地。 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这两座墓在 195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得到“名分”外,并未得到其他照护。 2003年《班氏专辑》的主编,扶风籍作家袁银波曾靠一己之力,到省文物局争取保护资金,并打算在班家谷选址修建“班·马纪念馆”,虽然纪念馆的规划和征地都完成了,但因没有持续资金支持,只能搁浅。
  为什么这两处名人墓一直未引起当地文物部门重视呢?扶风县文化文物局局长李录成解释,扶风历史遗迹众多,在去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共记录各类文物点 747处,需要保护的文物点很多。“没有专项经费和专人来做这项保护工作,导致这两座墓只能维持现状。”李录成说。

  据了解,今年扶风县文化文物局已将这两座墓的保护纳入到 2010年重点文物单位保护项目里,打算先对马援墓周围修建围墙,还大将军一个安静的歇息之地。在一份《扶风县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中也有关于对这两座墓进行维修并建立文管所实施专业保护的计划。 

小小sky(2014-10-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