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遗迹的渴望:
《马援专辑》主编冯仲明等人拿出一套“马援纪念馆及墓区工程”的项目方案,主要是修建马援纪念馆和马援墓。纪念馆宜修建于老城南的飞凤山,这里古时就有“三马祠”,与西边伏波村的马援墓翘首相望;纪念馆陈设有马援大型雕塑、伏波将军殿及马氏名人馆、马氏文化展览馆等。马援墓的修建包括管理处、山门、牌坊、马氏宗祠等。 不仅专家呼吁,来自民间的呼声也很高。
四大家族后世繁盛的当属扶风马家。近代以来,国内外各地马氏相继在居地建立“扶风堂”,成立“马氏宗亲会”,开展祭祖交流活动。1995年马来西亚的马氏后裔一行 13人,回扶风寻根问祖; 2005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来扶风拜谒伏波墓;马英九也曾对赴台的陕西同胞说:“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是我的远祖,明朝末年,扶风马家的一支辗转到了湖南衡阳,我就是这一支的后人。所以追根溯源,我是扶风人。”有关资料显示,马氏后裔在全球有 1560余万人,大家公认扶风为马氏家族最早的发祥之地,都有来扶风寻根问祖的强烈愿望,如果为伏波将军修好墓冢,扶风与世界的联系将更为紧密。 扶风马氏宗亲总会理事马跃飞说,一些马氏家族的成功人士有意配合当地政府来重振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只是无人牵头,大家都在观望。
开发利用的必要:
文化名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综观古今中外,多少淹没于版图中的无名小城因某位文化名人的关系而身价倍增、名扬天下:在中国,孔子使山东曲阜成为儒学圣地;湖南韶山因毛泽东而名闻全国;广东中山香山小镇,由于出了孙中山而成为旅游重镇;湘西山城凤凰在沈从文的笔下获得“重生”,变成了万千旅游者向往的世外桃源;在国外,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使哥本哈根成为旅游胜地;莫扎特造就了音乐名城萨尔斯堡...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强认为,利用历史文化名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是全球通行的做法。在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扶风县应该打“班马耿窦牌”。
今扶风有伏波村、班家台,有马援墓、班固墓,遗存相对丰富。况且在班马耿窦四族之中,马姓人口最多,后裔之中名人亦多,马氏宗亲认为自己是马援之后,认为“扶风堂”为其祖地。这都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再者要打造精品,首先充分利用好现有景观,修葺马援墓、班固墓,然后再适当新修相关的祠馆、雕塑,景观不在多而在精,做到耐看,令其长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