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于是,20世纪70年代末,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几成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绽放出异彩。先后绣制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和陈毅、刘少奇、邓小平等伟人肖像。1989年以来,东台曾多次跨过海峡,在台湾高雄等地展出发绣,轰动了宝岛。
而今,发绣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东台又开辟了发绣工艺的新纪元。发绣艺人们改墨绣为彩绣,融画绣一体,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目前,东台从事发绣工艺设计、配色、勾绷、刺绣和装裱等的技艺人员逾7000人,其中青年绣女占绝大多数。全市拥有发绣专业公司1个、专业厂家20多家,发绣工艺点300多处,市内发绣经销门市40多爿,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在台湾和东京等地区都设有销售窗口,中国发绣已传遍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台“中国发绣”已获得国内大奖数十个,在国际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也屡获殊荣。
2009年东台发绣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保护,成为天下一绝。
发绣又称墨绣,起源于唐朝佛教盛行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唐代佛教盛行时期,民间的信女们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剪下自己的秀发描绘绣制观音,朝夕焚香,顶礼膜拜,流传至今,几成绝响。目前保存得最久的一副发绣当属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南宋年代的“东方朔像”,日本正仑院收藏明代韩希孟德“弥勒佛像”,上海博物馆明代顾氏七襄楼的“亭琴伫月图”等寥寥几幅发绣,均为传世珍品,有极高的艺术品味及收藏价值。
发绣作品,以针当笔,以发代丝,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纤纤毫发绣丹青,花绣结合,细若纹睫,于半绣半绘之中,形神兼备,给人以清新秀丽的艺术享受。因其用材奇妙,古朴典雅,永不褪色和耐防腐蚀,收藏价值高等特点,称绝于艺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