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一)戏剧
建国前夕,县内的水东岸、稔村、大稳、舍丰、坝塘、碧塘、布茅、彭山等乡村有农民组成的业余粤剧班20多个,为群众表演古装粤剧。民间喜庆日子,粤剧班承接吹奏八音演唱粤曲。其中,水东岸“联超群”八音班,声艺最佳,誉为县内第一班。
1956年,全县有业余粤剧团70多个,演出剧目有《白毛女》、《王秀鸾》等。1958年至1977年,组织全县汇演、调演共13次,有66个代表队共3580人参加,演出粤剧、歌舞、曲艺等节目477个。还组织业余作者创作多场粤剧、独幕粤剧、话剧、快板等节目170多个,开展群众性自编自演活动。至1985年,共创作各类剧目185个,各业余剧团、演出队共演出粤剧、歌舞、曲艺节目518个。
(二)舞蹈
狮舞:县内各村有设馆习武术的传统,馆中附习狮舞。每逢春节、国庆等喜庆日子表演狮舞特技如“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采青”等(详见本志第四十三章体育)。
龙舞:民间舞龙,群众视为象征吉祥兴旺。县城水东岸擅造火龙,城关镇仓夏和簕竹镇良洞的群众擅长扎金龙,又善于舞龙。1979年后,每逢国庆节、春节均有表演。
舞蹈:民间14年(1925年),新兴县育德女子小学开办后,从广州聘请舞蹈老师回县教授学生习舞,参加县的各种集会,公演《葡萄仙子》等儿童舞蹈。1970年后,县文化馆为了开发儿童智力,发现艺术幼苗,经常举办儿童歌舞试验班和舞蹈训练班。
(三)音乐
新兴地方群众向有唱山歌的习惯,传说源自刘三妹。清《肇庆府志》载:“刘三妹新兴人,生唐中宗时,年十二善歌,游戏得道,往来两粤溪峒间。解诸蛮语,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人环视之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
新兴民歌种类很多,有县城山歌、天堂民歌、新娘歌、喃么歌、跳楼调、采茶调、盲公调、哭哀歌和顺口溜等。民歌源远流长,生活气息浓,语言形象,曲调流畅,内容多是反映下层社会生活、人民悲欢离合的事,民国期间,流传较广。
抗日战争期间,县民众教育馆集合民间艺人、各学校学生组织歌咏队,有时在县城召集群众开文娱晚会,以歌咏及曲艺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建国后,县曾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开展全县民歌、文艺汇演。1980年后,音乐活动日趋活跃。城镇设立“儿童小提琴班”、“牧童笛班”。一些机关、学校、工厂组织有成人歌咏队,丰富文娱生活。
县文化馆先后集体创作一些歌曲。顾剑民创作的《飞奔吧,新兴车站》获省创作奖。
曲艺优秀作品有《李连长认亲》(刊登在1982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曲艺杂志)、《书记游园》、《寻牛记》、《手捧香荔话苦甜》、《画家》(相声)、《好猎手》(相声)、《伏虎》(快板)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