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舞狮子是新兴县民间老百姓春节期间的一大娱乐,民间传统活动之一。舞狮,新兴人俗称“舞狮子”,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舞狮。新兴醒狮属于南狮,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醒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新兴醒狮由佛山、南海等地传入,传入新兴的时间约为清嘉庆年间。据传是由少林派的张保仔传入。张保仔是新会的渔民,是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的著名海盗,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其队伍发展壮大得很迅速,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当年,张保仔为发展壮大队伍,自已亲自或派人到各地招兵买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来到新兴,一边招兵一边传授武术,同时教人舞狮,清朝后期,舞狮已广泛流行于新兴全县,新兴东成布乾、洞口大稳、太平江上、六祖镇的雅岗等地的“狮子”尤具特色。
文革期间,武术,舞狮被当作“封建文化活动”被禁止,1977年后,重新恢复,县内各地复又成立狮子队,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各地醒狮队会到县城或乡镇各机关,单位和住户家中拜年,表演狮艺和武术,1985年曾作过统计,全县有武术狮子队400多个。近几年,各种原因下,醒狮队及舞狮人数有所减少。
醒狮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逗引狮子登场,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厚锣、响钹,随着乐声起伏,以鼓声的强弱、快慢,形成时而急速与柔和,时而锣鼓喧天、排山倒海,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兴人舞狮子重“意”,讲究桥马,善于抽象传神。造型套路甚多,如酣睡、出洞、起势、过三山、上楼台、发狮威、跃龙门、过金桥、饮水、采青等等,无不神似;喜则欢而碎步,怒则气冲牛斗,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这是新兴醒狮重“意”的舞法。还有迎宾舞、叠彩、百足阵、夜游赤壁等各种形式。
舞狮的高潮在“采青”。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按套路表演探青、惊青、食青、吐青。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生猛” 的意头,是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后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新舞狮初舞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狮子就会“活”起来。
舞狮技艺主要通过老一辈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过去不少大条一点的村都有舞狮队,如东成镇布乾村醒狮传承路径是,初由太平镇社圩村刘威传授给出第一代传人叶伏进,习洪家拳;第二代传承人叶丛开,习咏春拳,目前已88岁,尚健在;第三代叶金水,现年67岁,目前在东成布乾村有尚武堂醒狮队,村中不少子弟自小便开始习武学舞狮,去年布乾村醒狮队获得了由县政协举办的全县醒狮表演大赛的冠军。
过去,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新兴人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但这十几年来,也是日渐式微,表演的规模与热闹程度都不如从前了。但相比其他民俗,醒狮活动是继承得比较好的一种,虽然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但它的娱乐性和刺激性还是很受年轻人喜爱的。http://wm23.cn/liangxiuxian http://blog.sina.com.cn/u/529629508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