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淮海戏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淮海戏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市和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她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时期,留存的传统剧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

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由此,淮海戏的总体风格是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所以,她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淮海戏的语言,总体上是属于北方语系,但她仍保留着五个入声韵类:括达、铁舌、泣立、泼雪、鹿轴,这对研究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独特的价值。

淮海戏的唱腔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其他曲调共同构成的唱腔体系。既重视基本曲调的板式变化,又保留着与辅助曲调、其他曲调相联缀的形式。她的唱词结构,也是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些特点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的关系,以及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淮海戏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到目前,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编演现代戏,且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新特色、新传统。这对于研究和推进中国戏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淮海戏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老生谷(广发)派、丑角杨(云发)派、青衣杨(秀英)派和花旦范(珍美)派四大流派。2008年6月,淮海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上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有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场面。被认为是中国戏曲雏形的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即源于汉代东海一带的民间传说……清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淮海地区出现了走乡串户,唱“门头词”的艺人。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成戏班,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徽剧、京剧流入淮海地区,在搭班演出的过程中,淮海小戏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淮海地区有了女艺人。淮海戏曾在民间称为“小戏”,江苏的淮海戏与山东柳琴戏、安徽泗州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的,属姐妹剧种,至今仍在互相影响。淮海戏因流行于淮海地区,曾称“淮海小戏”,1954年正式定名。淮海戏历经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剧种。

taylor 东霓(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