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围楼的简介:
饶平客家围楼也称--土楼。有590多座,其中圆形土楼达570余座。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种,造型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县境北部山区的上善、上饶、饶洋、新丰、建饶、九村、三饶、新塘;中部丘陵的汤溪、浮滨、坪溪、浮山、东山、渔村、新圩、樟溪、钱东、高堂、联饶等19个乡镇,都建造有这种大小有分、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环形相接、造型多样、结构精巧、规模宏伟的古堡式土楼。居住在这些土圆楼内的村民,绝大多数是客家人,据说其祖先来自中原黄河流域汉民族支系的后裔,于元代或明初先后由闽迁徙人饶定居后。他们初到这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搭草寮为居,单户独舍,常遭兵匪之祸,又受狼虎为害,难以安生。为求生存繁衍,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不得不从分散独居的方式,汇集聚居筑造这种土墙高筑的连层堡寨---土圆楼.几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于一座坚固安全的土楼,有利于感情和睦,团结协力共求发展,是饶平地区客家人的一大特色。
围楼的历史:
昔年,饶平山区各地建造这种古堡式土楼,因其设计施工不难,取材容易,占地又比独家平房少,造价又低廉,不仅坚固耐久,且能防卫御敌。这种楼既具有通风采光好、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防震防潮防火等许多优点,又适应山区环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南方居民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代表,世界古建筑史上的杰作。
饶平客家围楼介绍:
润丰楼于2002年7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楼位于饶平县新丰镇丰联区,处在新丰镇往饶洋镇的公路一侧,是目前规模较大、较有特色的饶平客家土楼之一。
润丰楼虽历经沧桑,但现保护较为完好,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作为典型的客家民间建筑,润丰楼见证了客家人在饶北的艰苦奋斗史。润丰楼是最富于书香气息的饶北客家土楼,它深深渗透着饶北客家人为改变命运而努力读书的传统。润丰楼历代人才辈出,清代出了两位秀才。现代润丰楼更是人才荟萃,有知名教授詹安泰、詹伯慧父子,有医学博士詹世芳、詹中正父子;有曾任中央经委办公室主任的詹伟烈和曾任饶平县长、上饶中学创办人的詹竞烈兄弟;还有曾任饶平四中校长的詹天泰和旅泰华侨学者詹力泰兄弟。
道韵楼位于广东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年),该楼呈八卦形,三进三环围共构成“八卦”的爻画,座南朝北,面积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328米,直径101米、墙高11.6米,三层半,皆以黄泥土夯成,中间设有广场,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水井32口,楼外周设有枪眼、炮眼,楼门顶还没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该楼虽在公社会化时期小部分受到破坏,但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是饶平县境内655幢土楼寨中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一处。道韵楼位于广东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年),该楼呈八卦形,三进三环围共构成“八卦”的爻画,座南朝北,面积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328米,直径101米、墙高11.6米,三层半,皆以黄泥土夯成,中间设有广场,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水井32口,楼外周设有枪眼、炮眼,楼门顶还没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该楼虽在公社会化时期小部分受到破坏,但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是饶平县境内655幢土楼寨中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一处。
南阳楼位于饶平县上善镇永善村,与大埔县接壤,始建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该楼呈圆形,大门座向为西偏北34度,面积1561平方米,直径 44.6米,周长138.44米,楼高10.76米,三层半,二进一天井,共有房屋26间,皆以黄泥土夯成,楼内中心处设有圆形广场,水井一口,门楼上方有凹刻“南阳楼”三字,两旁写有对联,是饶北客家655幢土楼寨中至今保较较为完好的一处。
乡土风情,乡土人生,我为家乡代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