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昌邑人我对昌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这有很独特的民俗,我从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娶嫁习俗:昌邑人的结婚礼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吃喜酒和“分馓子”了,分馓子也就打盒子。新人结婚当日中午,族内长辈都来到喜主(新郎父亲)家共同庆贺,妇女们凑到一起准备饭菜、伺候婚礼中个环节需要的饰品器具,而男性族人则只管抽烟喝茶、谈天说地,在喜庆的气氛中等待中午的酒席。吃饱喝足之后,就各自回家等新媳妇三日的“盒子”了。在农村新婚夫妇有二日回门(结婚第二天回娘家)的习俗,三日早晨便带着女方准备馓子、饽饽、糖、酒等礼品回到男方家,男方伏里(就是和新人父亲一个太祖父的族内长辈)的族人都要在家等“盒子”的到来。一般新郎的亲叔叔大爷(和父亲一个爷爷的伏家)、亲舅舅、姨妈和亲哥哥姐姐等都要“打整盒”,就是礼品数量最多的盒子,当然,他们送给新人的盒子礼钱也是最多的。而新郎的远房叔叔大爷家庭以及堂叔哥哥姐姐就可以“打半盒”了,半盒的礼品数量比整盒少接近一半,而盒子的礼钱是绝对的比整盒少一半的。
添子习俗:亲戚或族系内部如果添了比自己辈次低的新成员,多数要去登门祝贺,这个祝贺程序昌邑人叫“下汤”,一般在小孩出生八天或十二天那一日举行下汤仪式(具体的日子各乡镇风俗有差异)。如果是远方亲戚,一般只有女主人参加就可以了,也可以不住下吃喜饭;而伏内的亲戚就不同了,必须要夫妻二人共同前往才显礼貌。在过去,祝贺者多用一“苑斗子”(用荆条编的一种民间容器)或“竹丝篓子”,在底下垫以麦子,然后把鸡蛋放于麦子之上,这就是最经典的贺礼。现在,“苑斗子”和“竹丝篓子”已经很少见了,再说粮食在家庭需求中也不再象过去那么重要,所以送麦子的很少了,多数只拿鸡蛋,偶尔也有带一袋精面粉代替麦子的。而作为朋友之间的添子(女)祝福,则更为简单,带一套小孩服装等物品外加一个红包简单实惠。
生日习俗: 老人的生日很郑重,昌南的一些地区遇到老人的生日都要放鞭炮,老人直系各辈孩子都会在老人过生日的那天请假回到老人身边,年轻人约定好由谁来买寿糕,在过去生日中最重要的食品是吃水饺。然后大家都带一些好吃的(如鱼、虾、蟹子、水果等)或老人用的东西,聚到一起并分工做饭(现在有些家庭直接到饭店去吃了),到中午老人小孩围成一桌热热闹闹的一起享用祝寿宴席,席间小孩子们稚气的祝寿歌曲或行动会给老人带来最开心的时光。年轻人的生日则随便了很多,好社交的人士同朋友们聚到一起热闹一番,喜欢安静的人则自己在家或到父母家吃一顿饺子。昌邑小孩子过生日有特别的讲究,在三岁以前都不过生日,据说是这样孩子好养活。
宴请习俗: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举行一些宴请场面,比如因为搬新房子、高升、中彩、答谢贵人相助、亲朋好友相聚等,昌邑人宴请很讲面子,一要饭店档次,体现对宾客的尊重;二要饭菜充足,如果主家点的饭菜被客人吃的几乎精光,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情,而剩下半桌子饭菜到是满着宾客都觉得体面正常(这是很不好的习惯,我们应该逐步改正);三要找陪客(kei)陪酒,要一定身份的朋友陪你宴请的客人喝酒,同样是为了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