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简介:沁县古称铜鞮,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市的平遥县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
截至2010年,沁县辖6镇: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7乡: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306个行政村。
据《沁县志》记载,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晋景公在沁县古城村置铜鞮邑。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后,晋平公置铜鞮邑为晋国的陪都,并在古城村南建铜鞮宫。周灵王十二年(前560),晋悼公消灭赤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周敬王六年(前514),晋大夫魏献子执政,灭羊舌氏家族,建立了晋铜鞮县,这大概是我国早期行政置县之一 。
晋顷公十二年,晋六卿势力增强,他们借故灭掉羊舌氏族,将原地析为铜革是、平阳、杨氏。
秦灭赵后,又将铜鞮析为涅氏、襄垣、谷远四县。
北魏时铜革是属并州乡郡。
隋初属上党郡,后将甲水县(县治在今南涅水村)部分划归铜革是,辖境有增。
唐初改隶韩州,复置甲水县,六年后分甲水归铜革是、武乡。
宋初在乱柳石围中(现在的段柳村)建威胜军,后曾改军为州,不久又称威胜军。再后,升节镇,改称义胜军,隶河东南路,领铜革是、武乡、绵上、沁源四县。
元初称沁州(迁现城址),隶晋宁路,领铜革是、沁源、武乡三县。
明初改铜革是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沁源、武乡两县。
清沿明制,仍称沁州。民国初年废州改县,始称沁县,属冀宁道。
抗日战争开始后,为第三行政区所在地。
1940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县东置路东办事处。
民国初年废州改县,始称沁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开始后,为第三行政区所在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县东置路东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沁东部分地区划归武东县,同时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县,复归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未变,属长治专员公署(后称晋东南地区)。
1985年试行市管县,沁县属长治市。
截至2010年,沁县辖6镇: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7乡: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306个行政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