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家乡区县: 滨州市滨城区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1950年建惠民专区,几经沿革,1992年改称滨州地区,2001年撤地设市。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6县1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人口375万,陆地面积9600平方公里。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商朝时建有蒲姑国,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博兴的吕剧、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惠民县是古代著名军事家中国武圣孙武的故里。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滨州还是中国吕剧的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央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津汕高速、威乌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373公里,其中国省道干线公路1134公里,高速公路171公里。铁路通车里程126.5公里,环渤海铁路的重要一环——德龙烟铁路已开工建设。滨州港上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件,初步形成了陆海相连的交通运输体系。
滨州自然资源丰富。滨州拥有大量未利用土地,仅北部沿海盐碱荒地达300余万亩,《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鲁政发[2011]36号文件出台后,滨州土地储备优势更加突出。海岸线240公里,浅海海域面积300万亩,淤涨型高涂海域面积150万亩;矿产、石油、地热资源丰富,石油总储量6亿吨,天然气总储量164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的主采油区;宜盐面积144万亩,原盐生产能力5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盐化工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年引黄河水13亿立方,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0多亿立方米。对产业和环境的承载力较强,具有吸引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滨州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成陆时间较短,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黄河贯穿东西94公里,小清河、徒骇河等10多条河流穿境入海,河口湿地生态特征非常明显;拥有冬枣、金丝小枣、鸭梨、水杏、渤海黑牛、文蛤等优良动植物资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和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滨州产业基础特色鲜明。形成了以纺织家纺、石油及盐化工、装备制造、粮油果蔬等传统行业为支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为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棉纺织能力已达千万纱锭,是“中国家纺产业示范区”、“山东省棉纺织基地”、“国家家纺和面料出口升级示范基地”。年炼油能力已达1100万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石油及盐化工基地。年产活塞3000万只、曲轴30万只,是中国最大的活塞制造基地、世界最大的汽车轮毂制造基地。以玉米、大豆深加工为代表的粮油果蔬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其中大豆加工能力为400万吨/年,玉米加工能力为280万吨/年。大企业领军产业发展明显,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香驰集团、盟威集团、亚光集团等均是国内同行业产能最大的企业。
滨州城乡面貌变化显著。立足打造“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四环五海”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全市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17.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6.9%。其中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3.2万。初步搭起了生态园林型现代城市框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财富中国经典城市,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称号。   滨州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制定实施了《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拥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1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企业21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3家、省环境友好企业9家。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林水会战,加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城市特色初步显现。万元GDP能耗三年累计降低13.9%,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16.4%。林木覆盖率达到18.2%。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所辖县(区)均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近年来,滨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务实、埋头苦干,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环境趋紧、旱涝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连续三年在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位列第四名,成为滨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2011年,滨州地方生产总值实现1817.6亿元,同比增长16.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76亿元,同比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540元、8744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21.5%。

乖乖、格洛米(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