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因地处资水之北而得名,位于湖南省中北部,资水尾闾,洞庭湖南缘,扼资水咽喉、古称“吴蜀门户”。
益阳县(资阳区前身)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此生活。新石器时代,先民在洞庭湖滨、资水沿岸依岗面水,聚群而居。青铜器时代,村落渐趋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农耕,农牧业开始发展。传说帝誉分天下九州,益阳在荆州之区。唐虞夏商益阳均在荆州之辖。周成王封熊绎于楚,益阳属楚。公元前221年秦灭楚后,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初置益阳县时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阳、安化、新化各县和益阳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宁乡、湘阴、涟源、新郡和沅江市的部分地方,范围广达18000平方公里。今益阳地区所辖县、市,除沅江部分和南县外,均在古益阳版图之内。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改长沙郡为长沙国,设都临湘,领益阳等13县。公元30年汉光武六年复改长沙郡,益阳仍属长沙郡。统隶荆州刺史部。
明朝,省设布政使司(后改承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 阳属湖广行省,即湖广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汉市)长沙府。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复降益阳州为益阳县。清采用“省”、“道”、“府和直隶厅、直隶州”、“县和散厅、散州”四级制,初分全国18省,后为23省,省设总督、巡抚、驻市政使司。益阳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郡。
民国初,分全国22省、4特区,后增至35省及西藏。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废府、厅、州,长宝道改为湘江道,精益阳。民国十一年废道,益阳属于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益阳属第1区;后又调整为10个区。民国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是为区境地区一级行政建置之始。南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常德)。民国31年(公元1942年)龙光、麟兴两镇合并为龙麟镇。民国33年(1944),侵华日军进犯,湖南部分地域沦陷,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名存实亡。省政府遂设安化、沅陵、洪江3个行署,作为非常时期省政府临时派出机关,分领各县。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于安化县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均为安化县行署领辖。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销,恢复第五行政督察区。
2004年,资阳区辖4个街道(大水坪街道、大码头街道、汽车路街道、城内街道)、6个镇(长春镇、新桥河镇、迎风桥镇、过路坪镇、沙头镇、茈湖口镇)、4个乡(杨林坳乡、李昌港乡、香辅仑乡、张家塞乡)。
2005年,资阳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湘民行发[2005]35号):将杨林坳乡、李昌港乡和新桥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新桥河镇,镇人民政府驻虎行山(原新桥河镇人民政府驻地);将香铺仑乡、长春镇和过鹿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长春镇,镇人民政府驻桃子塘(原香铺仑乡人民政府驻地)。12月29日,资阳区由原辖15个乡镇场街道调整为8个乡镇街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