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韶关,北靠南岭,接壤湖南、江西;南接珠三角,江河通南海。显要的地理位置,让其既是古代中原文明向岭南传播、辐射的通道和首站,也是南粤海洋与珠江经济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和基地。直到明清以前,粤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12.9万年以前,就有早期智人“马坝人”在今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生息繁衍。马坝人不仅其面部与今天的黄色人种有很多相似特征,还与生活在数十万年之前、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猿人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约4500年前,同样生活在马坝狮子岩附近的岭南先民,已经创造出最灿烂的岭南新石器文化石峡文化,成为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开道建关,中原经济文化也更广泛地向岭南传播和辐射,而韶关作为岭南第一站,受益最广。唐初名相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后,中原文化更经此大举南下,中原、江南氏族不断大举取道梅关移民岭南,首先落足南雄珠玑巷,然后移居珠三角乃至海外,整体改变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状态。“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韶关,因而成为中世纪岭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成就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圣之一六祖惠能,也造就了岭南古代最富成就的文化人物张九龄。
与此同时,岭南地区的海洋经济、文化,也取道韶关,向中原流通和传播。大量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的外国人及货物,都是经梅关古道北上中原的。因此,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将粤北文化带形容为“泛珠三角区域最繁华的古文化立交桥”:中原文化和岭南本土文化在这里相融;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对接,从而造就了多元的、交汇的、转折的、发展的古代粤北文化。
显要的地理与历史地位,辉煌的文化成就,给韶关留下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坝人、石峡文化遗址、南华寺与六祖遗迹、梅关古道、珠玑巷、张九龄遗迹……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辐射力,在岭南甚至整个泛珠三角文化圈内,都具有核心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多元、交流、沟通为特性的韶关文物圈,其地位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处于粤湘赣中心地带、泛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也更加明显。
韶关,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接河源市,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重要。韶关市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岭南有名重镇,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279.14万。
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
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四季特点为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年平均气温18.8°C―21.6°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C―11°C,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C―29°C,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3―8月为雨季,9―2月为旱季。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的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光能、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热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北部乡镇冬季每年均有降雪。
境内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浈江为北江干流,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状汇入北江。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新丰县部分属东江流域。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6.6万千瓦。
地质地貌
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201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市区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拨在最低35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