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英歌舞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歌舞虽然是舞不是歌,但基于潮阳群众的习惯称谓,约定俗成。也叫英歌。古朴雄奇的潮阳英歌,其渊源如何,风格怎样?根据潮阳民间舞蹈艺人的口耳辈传,大都认定始自明代,再从某些志书一鳞半爪的资料,也可获得如斯的佐证。明末清初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潮州“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潮州风俗考》即将上述舞事载入,则舞事数就发于清代之前,至于“秧歌”因何化称为“英歌”,这跟“秧”字的潮语读音与“英”字的潮语读音颇为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日久而起深化不无关系。其实,像这种舞棒相击或槌鼓并击的,以表现梁山泊好汉侠骨义风为主题的群体广场情绪舞蹈,就其气势而言,也确堪移英雄歌。对此,舞蹈界的专家也有共识,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邢志汶就曾有“西岐英歌,英雄之歌”的题辞。
潮阳英歌,过去有“亦舞亦唱”和“只舞不唱”两大形式,但随着历史的没革和诸多客观因素的关系,现在大多只有后者了。就在这种“只枳不唱”的英歌中,也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工划分,潮阳英歌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和快板英歌三种。慢板英歌由于舞蹈动作浑得、稳慢,因而所用的舞棒长度,较之其他板工英歌所用的舞棒略长。慢板英歌表演起来,有慢中见势,势中显气之概。棉城镇的“醉槌英歌”在慢板英歌中尢具特色,表演者在“醉态”中的舞蹈动势,大有似醉不醉,颠中不飘的内在稳劲。中板英歌的舞棒敲击节奏,比慢板英歌略快,它强调“力”与“势”的艺术美的渲染。舞蹈节奏的板工决定了锣鼓点与慢板英歌不同,锣鼓没有停顿或拉长,而是以中速节奏连敲连打,与棒击节奏默契配合。快板英歌较之慢、中板英歌均有差别,舞棒较短,一般只有1.2尺长左右,这是为了适应运槌灵活的需要。潮阳英歌中的快板英歌,一般又分为对打套工、南山文派、南山武派三种。对打套工英歌的参舞者一律执棒,由于它有机地融入南拳技法,国而舞蹈动作显得特别威猛,大有叱咤风云之势。西岐英歌属于此种。南山文派英歌的演舞道具是:棒、鼓兼有,参舞者分前后两部分,前者击棒后者击鼓,棒鼓共鸣,浑然一体。间或出现“渡江”舞蹈形式,是此派英歌的最大特点,“渡江”动作,优美温文,在舞蹈章法中,起到以“静”托“动”的作用。南山武派英歌的舞队道结构和舞蹈形式,基本上与南山文派英歌相同,只是没有“渡江”动作罢了,因此,“武”气连贯始终,节奏快速,情绪热烈。永丰英歌便属此种。
今天的潮阳英歌,是经过历代演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向深入以来,潮阳文化艺术部门通过做了一毓深入发掘、精心整理、继承发展、推陈出新的工作而使使其展现灿然貌的。着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的促成,潮阳英歌舞的黄金时代将会持之久远,这朵为人们所喜观乐赏的民间舞蹈艺术之花,将会在神州的百花园中更展风采!

雨中吓一跳(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