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花溪人物篇之青岩教案与赵国澍

家乡区县: 贵阳市花溪区

浪漫花溪人物篇之青岩教案与赵国澍

一座山连着一座山,组成了二条山脉。这条山脉从南到北直拖了五六十里,是苗岭中部无数条山脉中的一条。这条山脉中部有一座最高的山,它的主峰现在地图上叫花谷峰。这座山自古没有大名,当地人都称它叫大坡。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年),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张志韩的母亲葬于这大坡西面山腰下,据说这穴风水宝地名叫“大将披袍”。因此,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将大坡又称叫“大将山”。
关于大将山这条山脉,相传,曾有神仙留下数语:
头在青岩堡,
腿在四方河,
五百年后旁魄气,
直贯皇城阁!
这话是神仙说的?恐怕无多少人相信。是谁说的呢?也无从稽考。不过,后面两句颇具有预言性。既然相传是神仙说的,那就算是“神仙”说的罢!
从明洪武初年开始设屯堡算起,到大清咸丰十一年,虽然不足五百年,也差不了几年。就从这咸丰十一年开始,大将山这条山脉上就真的发生了一些“气贯皇城”、惊动全国的事情:
1、青岩教案;
2、考取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
3、公元一九七二年因文姓人家在大将山下葬坟引发的事件……
“清岩教案”的主要人物是赵国澍。赵国澍,字慰三,又写作畏三,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生于青岩城。
赵家在青岩居住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赵家祖籍是江西南昌,世代以农为业。明朝末年,被西迁贵州“实边”,后经辗转,才定居青岩城。到赵氏青岩六世祖赵理伦时,赵家在青岩已是殷实的乡绅之家。赵国澍就是赵理伦的长子。
赵国澍二十七岁时,“土匪起”,他“乃散家财”重新补修青岩城。青岩城,最初是明朝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由土守备班麟贵营造的土城,有四门。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班麟贵的儿子、贵州前卫副总兵班应寿对青岩城进行扩建。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青岩武举袁大鹏又对青岩城进行重修。赵国澍这次重修是在咸丰四年。
由于赵国澍这次“补葺城垣,重修楼廓,派监北方一带,竭一、二年之精力,鸠工磊砌,城廓完固。发匪忽侵,苗徒踵起,均未遭害”,他被清廷任为守备(“发匪”是指咸丰五年由广顺回师攻打青岩的石达开部)。接着,他“倡练民团”,“随官军四出讨贼”,“剿杨隆喜及桐匪,有功定广之间。咸丰六年,又进剿平伐、摆金、平越、瓮安等处,累建“功绩”,贵州提督田兴恕上奏清庭。称他“毁家筑城练团挡巨寇,受攻半载,卒创贼,全省会,非优奖不足激励士民。”于是咸丰十一年“得旨,免补本班。以道员用”。同年,赵国澍任贵阳属“青岩团务总理”。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端午节下午,太阳还没有偏西,青岩城的人们像往年一样,早早地就吃完了晚饭。俗话说:“早端午,晚三十”,意思是大年三十的夜饭可吃晚些,而端午节的晚饭则要早吃,吃完了好去游百病。这是地方风俗。端午这天吃过晚饭到郊外去游玩,据说可以把身上的百病游掉,而且还说,端午这天“百草都是药”。所以,人们不但要去游百病,回家时,还要顺便从野外河边扯些藤藤草草之类回家熬水洗脚擦身呢!
当天吃过晚饭的人们,老有老伴,小有小伴,呼朋唤友,邀邀约约到城外游百病。不少人出了北门,穿过道光十九年才立的赵彩章百岁坊,漫步在青岩河边。天真无邪的娃娃们,在小河边、田坝间嬉戏追逐。当他们追逐到附近姚家关的大修院门前,不知谁带的头,娃娃们一齐大声唱起了街头流行的民谣:
火烧天主堂,
洋人坐班房,
火烧天主堂,
洋人坐班房…
天主堂大修院内的习教人员听到民谣,气势汹汹地冲出门来,吼骂娃娃们和游人。人们认为洋人来把我们地下的宝都盗起走了,本来就不高兴,看到跟洋人习教的当地人也气势汹汹地吼人骂人,便一齐拥上去与他们争吵起来。

别居一格(2014-10-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