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很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都很可能被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所淹没,作为兴宁人你知道关于兴宁的哪些传说呢?兴宁人必需转哪,让更多的人了解兴宁文化!
盐铺街的来历:
兴城宁江河边,有一条盐铺街,是旧时兴宁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首页中的“无兴不成市”中提到兴宁处于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盐转运。那 时的兴宁,盐贩云集,盐铺多过米铺,连街名都叫做盐铺街了。海盐来自潮州,由韩江转梅江入宁江到站,这也是盐铺为什么会在江河边的原因。二十年前,当我是 小孩子的时候,还看过电船出入宁江。现在的宁江河道,摆桌卖夜宵可也!
周恩来在兴宁:
最厉害的政治家,也没有不服周总理的,这等人物在兴宁留下足迹,自然值得此间文人政客大加宣染了。连我这个文人政客都不是的,亦在此沾沾自喜地向网友诉 说。最让我难于忘怀的,是参观兴宁博物馆时看到的,当时是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送给兴宁唐姓老人的生活用品。这是一件小事,正因为是一件小事,让我深 深地感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旁人总是充满热忱和关心,无论他年轻还是年老、一个政治部主任还是国家总理。东征军在兴宁停留筹措军饷,期间得到当时兴宁 县长罗师扬的大力支持,为此,当罗师扬在离职前,当时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的周恩来还写了一封信挽留。
知县祝枝山:
祝枝山在兴宁当过县官,当然也留下了才子们应有的传说:一位兴宁朋友过生日,他送了一副茶具作礼物,上书:“可以清心也”。按才子“来往无白丁”的习 惯,这位朋友自然也是高人,当然就解读出祝县令的风雅。你想到了吗?写到这里我想到的却是,可惜当时没有卧铺车,来往不便,否则唐伯虎来找老朋友,多少也 可以留下一点风流故事让网友欣赏。或许祝县令来个“三哭”什么的,但他只留下了这斯文的诗句:“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 清心”。
文天祥与朝天围:
文天祥抗元南退,曾经到过兴宁城西饶屋,在那里向北朝拜皇帝和故都,所以那一带改名为朝天围。现在有人说文天祥和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们参加的只是 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这个观点我好难接受,至少,他们是汉的民族英雄吧。文天祥留给兴宁人的也是留中国人的,是他的忠诚与正气,是那至死不渝爱国精神。这 珍贵的遗产,不正是民族英雄的特征吗?
探花罗孟郊:
神光山因宋代罗孟郊在此苦读,感动神仙而赐予神光一片照明而得名。罗孟郊是古时兴宁境内取得最高功名的读书人,而且与秦桧不同流,所以让人尊敬。与他关 联的兴宁名胜古迹还有神光寺、其洗砚的墨池及墨池寺。据书上记载罗本人不是兴宁人,随父做官至此,后被贬死于江西兴国。但其长子及后代留在了兴宁,成为地 地道道的客家兴宁人。
石古大王:
在兴宁名胜神光山的左侧山口,有一条参天古榕,古榕下有一个石古大王亭,就是兴宁著名的石古大王所在。关于石古大王的传说,有几个说法:一是古时兴宁是蛮 荒之地,野兽出没伤人,有一少年掷石杀兽,为民除害。人感其恩,作神奉之;二是说有石、古两姓起义军首领灵位,被人从外引入,保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 有点玄的说法,说石古大王不是人,奉石古大王是来源于古时对性器的崇敬(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宏文《梅州客家人》)。旧时石古大王神坛有对联云: “石不能言尊自古,大而无外其称王”,后一句说石古大王名气很大却没有外形(神像),这几年为了开发旅游,不仅用石雕了像,还建了座小庙来风光石古大王 ——看来神也有靠人的时候。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石古大王的门楼前的篇额:“岩固天全”。分来念来是:山口一人、石古大王,这一副对联,真是妙趣天成。
兴宁蓼花的传说
被誉为“江南才子”的祝枝山于1515年出任兴宁知县。有一天,祝枝山十分想吃家乡的出名点心——糯米糍粑,就叫一位姓陈的点心师傅按照他的吩咐去做。可 是,这位陈师傅并没有完全按他的要求去做,而是结合客家点心的制作的特色,用糯米、芋头、芝麻、沙糖等原料,制作出另一种独特风味的糕点。祝枝山一吃, 酥、脆、甜、色、香、味俱全,不禁连声称赞:“好吃!好吃!”夸奖陈师傅手艺高超。祝枝山高兴之余,还发给陈师傅加倍的俸禄,并亲自把这种糕点命名为“蓼 花”。从此,蓼花这种客家名点就声名远播。
下一篇继续传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