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开封女中校史的过程中,有一段岁月令人难忘,那就是开封女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亡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女中的几百多名学子,从古城开封出发,一路坎坷,奔向豫西南,来到了淅川县;淅川沦陷后,师生们越过豫陕鄂交界的荆紫关,奔向大西北进入陕西,经商南、商县、蓝田、西安、武功,来到了扶风县豆会冯家村。落难异地,举目无亲,女中的师生们又一次陷入了生活无着的境地。这是女中校友林焰的回忆。
危难之时,一个当地的好人站了出来,他把女中的师生们安排到一所学校继续上课,解决吃饭、住宿问题;他动员乡亲认亲,开展募捐,扩建校舍;他向所有女中学生的家庭打电报报告平安……
他叫冯华堂,扶风人。
那么,冯华堂将军是怎样照顾流亡至他的家乡冯家村的开封女中师生的呢?据冯华堂将军的曾孙冯纪隆搜集的资料得知,当时在马校长的带领下,流亡到西安的开封女中学生有400余名。在西安,师生们饥寒交迫,但由于种种原因,辗转十多天没有单位接纳。时任豆会亲民职校董事长的冯华堂去西安办事,闻讯后立即与女中负责人联系,开封女中的师生全部入住豆会亲民职业中学。冯将军召开了欢迎大会,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他的行为感动了全校师生。
为解决女中学生的住宿问题,冯将军费尽心思,要求冯家村年龄稍长的妇女每人至少认两个干女儿,要视为亲生,同吃同住。一位叫冯高明的老师,其祖母所认的两个干女儿李玉梅、白红喜,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冯老师的祖母去世前仍有往来。安排好女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后,冯将军复返西安,向所有女中学生的家庭打电报报了平安,并在西安开展了“开封女中落难扶风,生活无着”的救助募捐活动,用募捐到的资金扩建了校舍,增添了设备。得知消息的女中家长们十分感激。
据从豆会亲民职校毕业的冯家村冯佩林老人讲,开封女中学生与本校学生实行轮流上课,即本校生自习期间腾出教室,开封女中上课,本校生上课期间,开封女中学生便在学校东面一桐树林中席地而坐自习。由于学校校舍少,女中师生就在教室的桌子上铺上被褥睡觉。有些女中女生在高中部读了五年,冯将军就聘请她们做亲民学校的辅导员。女中学生的学习精神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也点燃了当地学生心中的烈火。
在扶风县进步组织领导人屈宪文(当时曾经以教师身份任教于此校)的带领下,学生高唱红色歌曲,表演进步节目,以各种形式宣传鼓动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随着抗日战争的纵深发展,寄宿于豆会中学的开封女中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介绍和帮助下,部分学生投奔革命圣地延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回老家从事教育事业,有的继续深造。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封女中师生挥泪告别亲民职校,返回故乡。开封女中的到来,使亲民职校不但驰名关中,而且誉满河南开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