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剪纸的 土壤
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金坛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老百姓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工具、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如灯花、鞋花、喜花、窗花、门笺,如鸡兔禽鸟、梅兰竹菊等动植物,如胖娃、寿星、八仙、钟馗等人物,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剪作精细,情趣盎然,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金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传承不息。由于剪纸主要是适应民情民俗的需要而产生,其纸质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已罕有20世纪初叶以前剪纸作品的传世。近数十年来,金坛民间剪纸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大量各类各式、活泼明快的剪纸作品,犹如民间艺术的繁花竞放,给人们以生活的审美享受和艺术的创作启迪。金坛的剪纸艺术家们在思考、在总结,要在传统的民间剪纸上推出新招式。
2.刻纸队伍的壮大
坛民间剪纸的专业和业余作者队伍原来是实力雄厚的。20世纪70年代末,金坛的一批剪纸艺术家率先进行刻纸创作并取得可喜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金坛刻纸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刻纸创作队伍。
朱晓坤一度成为金坛刻纸的形象和代表,这一方面来源于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从画庙宇道观的塑像成为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师和联合国授予称号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书、画、塑、剪、刻样样在行),另一方面,晚年时朱老先生长髯飘飘,仙风道骨,81岁高龄仍醉心于他痴爱的《水浒》人物系列刻纸作品的创作。2001年,朱老先生去世时,念念不忘金坛刻纸,期待她重现昔日的辉煌。
周蕴华显然是金坛刻纸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刻纸艺术,而且全家都与刻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妻子、女儿、儿子、儿媳共同创作,数次在国内外举办周氏合家刻纸展。除此之外,他还以刻纸作基,在美术和书法艺术领域内取得很高的造诣,多幅美术、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殷卓宁和孙荣才,前者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开拓了绘彩刻纸;后者博采众长,利用早年在陕西从军的经历,借鉴西北剪纸的风格特点并融合金坛地域浓郁的生活气息,构图简约,独具一格。两人先后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其他如曹忠平、杨兆群、佘云祥、王锦堂、刘明等,一大批金坛刻纸的早期创立者,或改行,或外迁,离开了以刻纸为业的生活,但对金坛刻纸深情依然,金坛刻纸的每一点成就也无不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才华。
金坛群众性刻纸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小学的美术课都设置了“刻纸”的乡土教学内容。金坛中小学生对刻纸的浓郁学习兴趣,对刻纸的爱好和潜质,是金坛刻纸未来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金坛刻纸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的坚实的后备力量。
3.刻纸成果展示
金坛刻纸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78年11月,金坛刻纸104件作品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首次展出,博得了美术界的赞誉。次年,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选送金坛刻纸作品23件至挪威、芬兰参加展览,第一次在海外获得好评。
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金坛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30件(220多幅),展期18天,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样的刻纸技巧、宏大的构图气势、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赢得了首都观众,在美术界引起热烈反响。著名工艺美术家陈叔亮先生观展后,题词道:“出自勤劳双手,来于刻纸故乡;雨后野花怒放,风前泥土飘香。”这是对金坛刻纸的赞美,也是对金坛刻纸的希望。
1981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金坛刻纸作品20余件入选参展,再次获得好评。1997年4月,金坛刻纸分别选送60余件和40余件作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及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展览,民间工艺美术家殷卓宁受我国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顿进行剪刻纸艺术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金坛刻纸又先后在无锡、广州、杭州、南京、常州、上海、西安和北京等地展览。其中,刻纸年画《大红灯笼》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和第六届全国年画展,《华夏儿女喜迎奥运》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2001年7月,金坛刻纸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外许多报纸、刊物热情介绍金坛刻纸,高度赞扬那充满艺术魅力的刻纸作品“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
多年来,金坛刻纸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就有二十余幅,为金坛刻纸,同时也为中国民间艺术赢得崇高的声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