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的礼仪民俗

家乡区县: 十堰市茅箭区

枣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鄂豫边界的汉水与唐白河汇合处东部,属汉水流域。全境以平原为主,岗地面积大,有“九十九岗头,劳人万古愁”之说。
根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所述,枣阳的礼仪民俗着重于三个事件。分别是
一、 生育。即有孩子的时候。
此时夫家要遣人去妇家报喜,并且要写请柬宴请妇之亲属。妇家则要以布帛、米麦、鸡鸭、红砂糖、红蛋等馈之;亲戚朋友来道贺的时候,礼品也是相似的。孩子过周岁的时候,亲戚朋友来道贺,将鞋子,帽子,衣服的饰物和果品放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拿取他自己喜欢的。第二天的时候,讲书籍,笔砚,刀剑,弓矢等其他杂物放在席子上,让小孩抓取,名曰“抓周”。 时至今日,“抓周”的习俗仍然在枣阳存在,然而放在席子上的物品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刀剑,弓矢早已消失,代替的是其他的物品如计算机,算盘等。在枣阳人民的眼中,“抓周”的结果是与小孩以后的事业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是小孩抓住了“笔砚"或是“书籍” 家人便会大喜。
二、 婚礼。
古时婚礼,不论财产多少,以名柬作为订婚的标志。女家答柬也是一样。 到了要结婚的时候,要去找算命先生或是风水先生,挑选良辰吉日,告诉女家,由女家从这些日子中挑出一个作为婚期。在婚期之前,男方家里要送来衣饰礼物和钱财,由媒人引导进入女方家里,行奠雁礼。 女方款待完了以后,男方先回家,等待女方将新娘送来,然后一起去登堂拜先祖和父母。完了之后进入洞房,坐着喝茶。晚上过夫妻生活。
第二天, 妻要拜见小舅子和小姑子,并送自己亲手做的枕头和鞋垫给他们。然后拜见
其他的亲眷。三天后,女方家里派人去看望,这叫做“送油”。小舅子和小姑子设宴款待新嫁来的妻子,半月之后,男方带着妻子回娘家,这叫做“回门”。再挑一天写上请柬邀请妻子这边的亲朋好友,这叫做“饮过门酒”。
现如今,婚姻嫁娶的程序要简单许多,拜堂等一些程序也已简化,给小姑子和小舅子枕头和鞋垫的风俗几乎小时,但是“回门”“饮过门酒”这些程序还是存在。
三、 葬礼,丧葬。
人死后,要穿素衣,待到人入殓,殓毕要穿丧服。卜地安葬,择日受吊。通知亲戚朋友,下葬的时候,亲友送死者入坟。隔日,死者家里的妇女和女孩子到墓前跪拜痛哭。百
日之后,周年之时同样要这样。
现如今,葬礼多数从简。素衣和丧服也仅在农村地区还有出现。现在多穿深色或是黑色西服,表达对死者的尊敬。
四、祭礼。
中元及岁除都要在堂祭祀。 清明时在宗祠祭祀。没有宗祠的在死者的墓前祭祀。从远方迁移来的人或是贫苦的人家,在中元节的时候,在野外的十字路口,画圈,在圈中烧纸钱以祭祀。

枣阳的岁时民俗从古至今也没有较大变化。
正月 “元旦” 要礼神,将大馒头摆在供桌上供奉神灵。 年轻的人要来给年老的人叙拜,亲戚朋友要相互祝贺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
“上元”夜,就是元宵节的晚上,将粟,小麦,荞麦做成金盏,银盏,铁盏,在其中燃香油,遍处张照,第二天取出煎食。 新春时要舞龙舞狮,挂龙灯,走马灯,放鞭炮以驱逐厄运,欢迎新年。
直至今日,这些习俗仍然存在。
三月 “清明”, 插柳枝于门。 鼓乐,带着美酒和食物,在幕上插柳条,挂纸幡。 祭祀完
毕,男女都在草地上吃完饭,踏青而归。
五月 “端阳节” 就是现在的“端午节” 在门上挂上艾蒿,喝雄黄酒,吃粽子,带香囊。
现在人们已经基本上不带香囊了,但是其他的风俗仍然保留像从前一样。
七月 “ 中元” ,城里叫做“土地会” ,在这一天,酒多肉多。用大碗盛肉十余斤,用竹签插着,有两尺多高。鸡鸭鱼鹅也是一样。 四周用新鲜的花卉围着,这叫做“高装”。 现将这些东西供在城隍庙中,然后礼毕邀请街坊四邻聚在一块吃。这是枣阳特有的民俗之一。
现如今在吴店镇的白水寺还依然保留这样的风俗。
八月 中秋节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要围在一起喝茶赏月。要吃月饼。父母带着小孩回爷爷奶奶家过节。
九月 “重阳节” 要登高,饮酒赏菊。
现在重阳节,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每年枣阳市的公园都会举办菊花节,吸引
市民观看。
十二月 十二月二十三日,用果品和食物及酒“祀灶神”。现在的农历十二月23日,是过小年的日子。
在十二月底,叫“岁除”。要用红枣嵌入馒头里面供奉在神前。 同时要放整个猪头,
和美酒在上面。 祭祀完毕,喝团年酒。此时儿子都带着妻子儿女回夫家。然后要守岁,挂
灯,放炮,通宵达旦。
现在的岁时风俗与古时无异。

memories(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