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讲究风水,古人更是对风水、玄学的心理依赖,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翻开一部中华民族史,小到寻常百姓家的宗族祠堂、大到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千年香火的名寺古刹,处处可见先人留下的遵循天人合一风水观的痕迹。
南通如皋的著名古刹定慧寺,其独特处就在于“碧水环寺、山门北向、丹楼抱殿”,这精简的语言中,暗含着丰富的风水玄机。南通定慧寺历史悠久,这座古寺,为什么会跳离出本应严格遵守的传统建制,而我行我素地坐南朝北呢?
原来,定慧寺是位于古内城河之南,本不应属于城区管辖。而到了明朝的嘉靖年间,那场著名的倭患来袭,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中国东南沿海遭到了倭寇的全面荼毒抢掠。长江南北,东南沿海的数千里疆土也是倭患横行。倭寇所到之处,简直犹如无人之境,一路下来破城入郡,中国江南的繁荣富饶之地,多数被洗劫得一片狼藉。
为使城内普遍百姓生命财产尽可能不受威胁,扬州府(当时如皋隶属于扬州)特意拔出了白银46,410两给如皋县筑城防御。在修城时,城区扩展,将定慧寺包入城内。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北有内城河,南有外城河,西有玉莲池,东有放生池,所谓“碧水环寺”的地势优势。
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进行修复时,索性依势而改,将山门改成北向。并且,为了保持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还对寺中的佛像、建筑群,也做了相应的改造。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为中轴的两侧,环绕着众多的楼堂、寮房,形成“楼抱殿宇”的格局。
十年动乱,战火洗劫。定慧寺未能幸免,佛像被毁,僧人鸟散,颓废破败。寺庙的建筑本体遭到严重破坏,只剩得些许残垣断壁。当时的凄凉景象,用宋代进士、如皋知县史声的形容再恰当不过:
寺名定慧知何代,桥古碑横不知年;
古树乱鸦啼晚照,故园春蝶舞春烟。
七层宝塔化成路,五色云衢散上天;
惟有玉莲池内水,沧浪深处老龙眠。
现在破败的寺庙早已修复,重燃香火。佛像金光重现,殿宇熠熠生辉,香火四下缭绕,虔诚的信徒和探访的游客络绎不绝。
那些由“坐南朝北”所引起的关于“护民爱民”的故事,亦如这座千年古刹一样,带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向来往的人们,默默讲述着当年徜徉在血雨腥风中的岁月往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