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沂蒙山的煎饼不亚于沂蒙山的神奇,不敢说巧夺天工,也可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煎烙出来的煎饼黄灿灿的,薄如纸,软似缎,吃起来清香甘甜,回味悠长,我是吃着它长大的。
首先让我先介绍一下煎饼的特点吧!煎饼的特点是:圆形,呈浮白(如大米、麦子煎饼)、淡黄(如小米、玉米、谷子煎饼)、浅棕(如地瓜干、高粱煎饼),真的是色泽丰富,营养健康,松酥柔软,而且还便于存放,易于携带。
沂蒙山的人民最喜欢吃这种煎饼,几乎每顿饭都离不开煎饼。记得小地 时候几乎每家都有鏊子,像一个大锅盖,直径大约一米,三条腿支撑着高出地面,下面可以用火棍拨着烧地里的柴火,上面就是煎饼的生产场所。煎饼的种类分地瓜干、玉米、小米,后来才有了白面的。先要在碾上百原料压成粉,用萝子筛出细面,就在深褐色瓷盆里和,和好了,烧上火,就可以搬个小木墩子坐下来了。
一种做法是滚煎饼。和成足球大小的面团,等鏊子烧热了,用吃了油的抹布抹一遍,掂了面团,从边缘开始由外向里一圈圈那一圈的滚过去就有薄薄的一层覆盖了鏊子面,到中间,手腕一转,左手一接,剩下的面就跳回了手里,敦回瓷盆里。
另一种叫摊煎饼,把面和成稀的,用小勺子舀了请在鏊子中间然后用一种木制的倒丁字状的工具旋转着一圈一圈的往外赶,摊满鏊子,最后在边上一抡,将多余的面糊刮回瓷盆。拨一波火,等边上翘起来了,轻轻揭起来,翻过,就有香味扑鼻而来,等另一面也熟了,用两手止住扬起来,放在高粱芯编的盖顶上,一气呵成。直到盖顶上有了厚厚的一叠,就取了白布盖了。等白布上透出热热的湿气,就掀了,一页一页的面片对折,再对折,和过来一压,就是成品了,整整齐齐的摞在包袱里,抱起来。我们家一般是用第二种方法摊煎饼,我小的时候还尝试过摊,可是却都没有成功,真的是很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煎饼养育了沂蒙山祖祖辈辈勤劳的人们。战争年代,这里的人们用它拥军支前,当年的沂蒙六姐妹,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带领全村百姓为部队烙煎饼,那时候就有“煎饼卷大葱,撑死老山东”的说法。
是的,煎饼是我吗临沂的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煎饼卷大葱”构成了我吗山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临沂的煎饼我的最爱,吃了那么多年,总还没吃够。
我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杨树丽,我为家乡代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