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高甲戏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高甲戏即发祥于南安市石井镇的岑兜村。明末清初,泉南民间盛行“宋江戏”,逢年过节,装扮梁山好汉,演绎《水浒》故事,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十音”之类的曲调,游行于乡村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田螺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群众欢迎。后来,自建宁县随竹马戏班往闽南一带演出,于漳州散班而辗转到南安石井岑兜村定居的洪埔师,因对戏曲表演艺术见多识广,极其内行,觉民间“宋江戏”有失粗陋,故在保留“宋江戏”原有乡土特色和武打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有戏文故事,有固定曲牌,有特定表演程式的一个独立剧种——高甲戏。“高甲”原来叫“戈甲”,因其所演剧目大都是武戏,演员“披甲执戈”故名;后叫“高甲”缘由有二说,一说本地方言“高”“戈”同音;二说清末南安许多高甲戏班到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地演出,深受当地侨亲喜爱和赞赏,赞其“高级”、“甲等”,故称“高甲”;此外,还有认为“练宋江”与踩高跷(本地话为“甲木脚”)结合表演而名;另有一种认为该剧种主要角色一般为九人,故俗称“九角戏”,而“九角”与“高甲”方言音近,故称。经过洪埔师的改革之后,高甲戏综合艺术质量大大提高,深受人民群众的赞赏,终跻身于福建省六大剧种之列。岑兜村有“十家九戏”(十家有九家参演高甲戏)之说,成为名副其实的“戏窝子”,而理所当然地被奉为“高甲戏”发祥地。

高甲戏艺术汲取了南北各地表演艺术来丰富自己,十分丰富多彩,擅演武戏,音乐高亢,具有自由奔放,夸张活泼的特点;尤其是丑角的表演,更是独具一格,情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

演出团体蓬勃发展,演出市场方兴未艾

南安现有专业高甲戏剧团一个,民间职业高甲戏剧团18个。

南安市高甲戏剧团是我市唯一的国办专业剧团,组建于1952年10月,1978年,在文艺宣传队基础上恢复建制。建团以来,创作和演出了一批优秀剧目,曾经多次夺得国家级奖项,1994年受文化部邀请,《大汉魂》剧组晋京演出,进中南海警卫礼堂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2000年2月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96—99年度“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该团现有排练厅、办公楼、宿舍楼等,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

长期以来,民间职业剧团活跃在基层文化生活的第一线,成为农村文化宣传主力军。目前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演出7000多场,观众约300多万人次,演出收入2000多万元,不仅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带动了运输、服装道具、灯光舞美、教育等产业,逐渐形成戏剧文化产业链。为此,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制定有效政策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发展,总结和推广民间剧团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规范和繁荣演出市场,促进其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繁荣,提高和壮大民间职业剧团的实力。南安市民间职业剧团不断提高演职员素质,努力创作演出群众喜闻乐见剧目,积极开拓农村演出市场,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筑棚于居民丛翠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是南安民间草台演出盛况的生动写照。南安民间草台正是高甲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原生态,闽南传统习俗孕育了庞大的观众群和演出市场,每天有20场高甲戏在南安大地开锣!

南安的乡村戏台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无处不在”,据统计,全市五百多个行政村,拥有七百多个戏台,几乎每个自然村就有一个。 这种“五里一戏台、十里一戏院”的星罗棋布般的演出场所,满足了广大农民看戏需求,已成为农村继电视之后第二大文化阵地。

薪火传承、人才荟萃,创作剧目精品迭出

载入《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的南安老一代著名高甲戏艺人有洪埔、陈坪、黄琵琶、郑文语、洪道成,均为石井人,且均自岑兜戏班脱颖而出。其中,洪埔被奉为高甲戏“戏祖师”。

南安历年注重培养戏剧人才,1952年就开始办民间艺人学习班,多年来,通过办专门训练班、委托艺校培养、以团带班师徒传授等形式,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民间戏曲人才队伍。

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展,引发了对戏曲人才需求,涌现出一批蜚声中国戏曲界南安籍名人,如木偶艺术大师黄亦缺,高甲戏就有文华奖三连冠得主、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导演吕忠文、高甲戏名角许仰川、洪莲英、林海棠、卓水怀,文华奖导演张天鹏,以及一些获得省以上专业、业余演员施香治、郑振达、林少辉等。

南安高甲戏剧目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特别近几年,南安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高甲戏的发展繁荣。采取整理改编传统戏、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方针,出现了戏曲剧目繁荣的景象。创作了高甲戏《大汉魂》、《九日红》、《沉浮记》、《龙头铡》、《仙姑酒楼》、《施大头卖剑》、《洪承畴》等。1995年,大型历史故事剧《大汉魂》获得国家第五届文华奖、导演奖、获中宣部“五一”工程奖提名。1999年,大型现代戏《沉浮记》参加福建第二十一届戏剧汇演,在获得剧本剧目等多项大奖的基础上,作为福建省唯一推荐剧目参加中国第六届戏剧节,获得了剧本、剧目、导演、演员等四项大奖。2002年再获中国第二届戏剧文学奖。2005年,大型历史剧《洪承畴》赴河南参加中国第八届“映山红”戏剧节,获得优秀演出奖,一人获得优秀表演奖,四人获得表演奖,优秀导演奖,优秀乐手奖,优秀舞美奖和优秀组织奖等七项大奖。

高甲戏,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娱生活,健康休闲,陶冶情操,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同时,高甲戏作为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

Sevian(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