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伊勒呼里山北麓,是中国最北部的两个县份之一,东邻呼玛县,西接漠河县,南靠新林区、呼中区,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73公里,漠大伴行公路、加漠公路、塔呼公路、富西铁路、加韩铁路贯穿境内,是漠河北极旅游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交通极为便利,是大兴安岭地区辐射面积最大、运输半径最小的县份,素有中国北方“绿海明珠、兴安福地”之美名。
历史文明悠久 体制机制独特
名称由来:塔河县的县名源于其驻地塔河镇的镇名。塔河镇所在地原名“小固其固”,是鄂伦春语,为“水草丰盛的地方”之意,也有译作“多塔头的地方”。1954年,林业部在森林经营调查时,因此地为塔哈尔河入呼玛河口,故名为塔河口,后演化为“塔河”。
历史沿革:塔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据《塔河县志》记载,此地“商周以前为肃慎部,两汉三国为东胡属乌桓,晋属挹娄北境,后魏北齐为豆莫娄,隋唐五代辽金属室韦地,元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塔哈卫,清为“索伦”部游猎之地,为瑷珲副都统辖地,地置呼玛、漠河厅,隶属瑷珲兵备道。民国时期为漠河、鸥浦两县所辖,东北解放后属呼玛县。1960年 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塔河镇。196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兴安岭特区,下设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区,为县级单位,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县政府与林业局合署)。塔河区人民委员会驻塔河镇。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塔河区和呼玛县中部的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 3个公社合并,设置塔河县,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县政府驻地塔河镇。隶属大兴安岭地区管辖。总人口10.2万人,面积1.4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万亩。县辖3乡(开库康乡、依西肯乡、十八站乡)4镇(盘古镇、瓦拉干镇、塔河镇、古驿镇),1个地方林场(二十二站林场);林业局辖5个林场(盘古林场、蒙克山林场、瓦拉干林场、绣峰林场、塔林林场)、2个贮木场(盘古贮木场、塔东贮木场)和3个森林经营管护所(沿江经营所、盘中经营所、塔丰经营所)。
生态环境优良 物产资源丰富
气候:塔河县地处北温带,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大陆和海洋高、低及季风交替的影响,气候变化显著,冬季漫长干燥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湿热,春季多大风而少雨,秋季降温急剧,霜冻来的早,年平均气温-2.4℃,气温最大年较差47.2℃,极端最高气温37.2℃(1992年),极端最低温度-45.8℃(1980年),平均无霜期98天,年平均降水量463.2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日照时数2015-2865小时,10℃有效积温1276℃-1969℃。
资源:塔河境内地貌复杂,地势呈中高、两侧低,西高东低的地势。山峦起伏,群山叠嶂,白卡鲁山绵延在漠河、塔河、呼中交汇之处,海拔1397米。西罗尔奇山岭横贯中部,蒙克山为其主峰,海拔937米。由于环境适宜,森林生长茂盛,使塔河成为中国北方一块纯天然、无污染的净土,是大兴安岭野生资源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地方。森林资源储量巨大,有林业施业区面积9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71%,蓄积量为5654.4万立方米。林冠下资源极其丰富,野生菌类数不胜数,有木耳、猴头、蘑菇等十余种野生珍贵真菌食品;天然药材稀有珍贵,有黄芪、五味子、百合、木灵芝、贝母、党参等350多种野生中草药材。特别是野生蓝莓资源,世界野生蓝莓70%集中在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三分之一的蓝莓又集中在塔河,总面积1.6万公顷,蕴藏量9510吨。偃松总面积1.03万公顷,蕴藏量1290吨。红豆总面积4.2万公顷,蕴藏量1.7万吨。水资源充沛,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黑龙江水系,全国第三大江黑龙江和大小河流共计240余条,河流总长度4654公里。呼玛河流经境内150公里,盘古河是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220公里。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飞龙、雪兔、驼鹿、黑熊等380多种珍禽异兽,有久负盛名的鳇鱼、哲罗、细鳞、大马哈等40余种名贵淡水鱼。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塔河是黑龙江省北部金属矿业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种类17种,矿点62处,小型矿床17处,矿化点41处。初步探明泥炭资源储量2146千吨,砂金基础储量4866千克,陶粒粘土资源储量265万立方米,铁矿资源储量386.5万吨。
发展思路清晰 经济增长迅猛
发展思路:以“强县、兴企、富民”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提速、增效、进位”的原则,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镇建设,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全力打造大兴安岭交通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力争将我县(局)建设成为生态优良、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
经济指标: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塔河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3亿元,增长14.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4亿元,增长23.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03亿元,增长25.4%。木材生产完成8.89万立方米,木材销售完成10.7万立方米。完成上缴款468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非公经济增加值、税金分别实现5.3亿元、6280万元,增长20%、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400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250元,增长25%。粮食总产量3200万斤,增长9.5%。
民族特色突出 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文化:塔河县境内有满、蒙、回、朝鲜、鄂伦春等15个少数民族,县辖1个鄂伦春民族乡、2个边境乡。鄂伦春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小民族之一、全省“五小民族”之一,我县十八站乡是全国最大的鄂伦春民族乡,现有鄂族人口567人。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风情、习俗和手工艺品具有原始神秘性和不可替代性。鄂族特有的狩猎、饮食、服饰及萨满文化独具特色,极具开发潜力,而传统桦树皮手工艺制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专利,并入选世博会参展产品,鄂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产业:塔河县旅游特色突出,原始森林、中俄界江、黄金故道、十八站古人类遗址等旅游资源潜力巨大。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居住着我国最后一个下山定居的民族。我县以鄂族下山定居60周年为契机,结合鄂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引进了黑龙江创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结合十八站乡泥草房改造工程,分三期建设鄂族风情园项目。以鄂族风情一条街为轴心,建设艺术长廊、民俗博物馆等景点,将十八站乡建设成为“鄂伦春民族文化村寨”。挖掘呼玛河流域文化,搜集相关文化展品,在塔河建设呼玛河流域文化博物馆,以此来吸引全国的游客来我县旅游,真正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在大兴安岭地区形成北有漠河北极村,中有塔河鄂族村的旅游产业格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