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芙蓉古道
2011年11月18日 14:27:15 手机看新闻
兰屿浦古桥
路边晒着成串的柿子
地理
从芙蓉海口到清江上埠头
深秋,正是芙蓉花开的时节。这个时候去芙蓉镇,不免让人有所想像。然芙蓉镇并非因花闻名,而是源于当地有座芙蓉峰。
芙蓉属雁荡山麓,是半山区。芙蓉镇虽无芙蓉花开之美,但有青山秀水之意。
方江屿围垦后,芙蓉没有了滩涂和海域。曾经的沧海已变桑田,以前,从芙蓉海口到清江上埠头,是沿着围塘、山边的小路走。
今天,撇开现代交通脉络,沿着芙蓉山脉重走芙蓉古道,只要你够用心,一定能找回先前海水潮涨潮落留下的痕迹。
海之口
从乐清市区向东偏北行驶20多公里,就能到芙蓉镇。
在清江方江屿围垦之前,芙蓉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现在的芙蓉池,即过去的大芙港,曾有一垄接一垄的牡蛎田。很多芙蓉人曾靠海谋生,而现在,一切都成了遥远的记忆。
海口村位于芙蓉陆地东部,与芙蓉街毗邻,早年海上涨大潮,海水常常涌至其村口,故名海口。
今天的海口村,是芙蓉镇中心地段,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无论是村口的芙蓉溪,还是在下游的清江两岸,公路两边都有林立的厂房。这片曾经的水域,显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大。
芙蓉驿
芙蓉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温、台和永、乐的交通要道。从北宋至清道光、咸丰年间,在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温、台驿道虽时有变迁,但芙蓉驿作为该驿道交通“咽喉”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
据镇志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已设有芙蓉驿。明洪武初年(1368年),兰屿浦设驿站路铺,有厅屋3间,驻有铺司、铺兵。明隆庆年间,兰屿浦铺兵由4人增至11人。
走出新头桥,意味着走出海口村,走出芙蓉镇。
行进芙蓉古道
一直以来,新头桥是包括芙蓉、原雁湖、岭底等几个乡镇与外界连接的惟一通道。为缓解这条桥的交通压力,就在两年前,另一条与之平行的水泥桥通行。
新头桥历史悠久,最初是用石板铺就的。村民从海口村出来,过新头桥,沿着“海口十亩塘”走,周边是解放后围塘形成的水田。沿田间小路靠山边,一路绵延盘旋,就能到清江上埠头。
1977年6月25日17时、6月27日4时,方江屿围垦工程的大芙港与小芙港主石坝先后截流合龙。当年冬天,上埠头至芙蓉的公路动工兴建。芙蓉、小芙、雁湖、岭底4个公社的群众出义务工,经过两年的艰苦劳动,完成填挖土石方4万立方米。
次年12月下旬,芙蓉至上埠头的公路建成通车。1990年,芙蓉至珠屿公路改建成柏油路面,1993年,珠屿至上埠头段建成块石路面。
出了芙蓉,沿着月架山走去,要过一个广荫亭,俗称“石茶亭”。它坐南朝北,由芙蓉镇后垟村林明世父子所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落成,1945年6月遭溃退的日本侵略军炮毁殆尽。后经多次修缮,先后建筑了路亭上的胡公大帝神殿、大雄宝殿等,基本恢复了广荫亭的面貌。
过广荫亭转弯,就到了兰屿浦村。村子前面就是芙蓉池。
芙蓉池是上世纪90年代因商业开发而取名,是上埠头、方江屿与新塘(现建新)之间围垦形成的集水区域,也被称为雁荡山下的“西湖”。它是乐清市最大的淡水湖,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湖光山色,环境优美,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现在,只要沿着芙蓉池旁的公路前行,几分钟的车程就能到上埠头。以前沿着山边,要绕行一大圈,走个把小时才能到达。
从山边的一条水泥道绕着兰屿浦村后过去,脚下及眼前的区域原来都是一片海,现在都盖起了民房。以前,人在山边走,脚下就是海,特别是潮水上涨时,走在山边挺危险的。
村内有一条近百年历史的石板桥——兰屿浦古桥。旁边有一棵年代同样久远的香樟树,过路人喜欢在树下歇息。村民说,过了古桥,前面有两条分叉路,一条通往虹桥的瑶岙,另一条通往清江的上埠头。想当初,这里很热闹,路上总有很多人,他们挑着海货、山货,要到虹桥、芙蓉的集市去。如今,没有老路,只有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
一直以来,芙蓉商业繁荣,是山货等土特产的集散地、清江区的农贸中心,市日的习俗延续至今,逢农历每月之二、七为市日,有来自永嘉、温岭、玉环等地的客商。
兰屿浦村另一头的山腰上,一条水泥路通向虹桥,山的另一侧也已打通隧道,芙蓉与虹桥更近了,而先辈是要翻过山背才能走到虹桥的。
向东走,沿着公路,还能看到几座古时的路廊,但不知是何时建造的。新中国成立前,芙蓉古镇四周的通道上,建了不少路廊,有岩塔口路廊、兰屿浦平路廊等。
再走过去,就到清江珠上村和珠下村了。沿着两村的后山走,一直可以走到上埠头。到了上埠头,可以说是真正到了清江。一直以来,芙蓉与清江关系十分密切。
在方江屿大坝筑成前,海水是直通芙蓉的。如今的清江上埠头,筑起了一道大堤,把清江拦腰截断,内外相隔。不息的人流、车流、信息流在这里交汇。
村民喜欢在香樟树下歇息
兰屿浦村葱茏的大山
民生
芙蓉牡蛎生
乐清作家倪蓉棣在《芙蓉旧事》一书中写到,“一个真正的芙蓉人,一定知道高滩背在哪里,而一个不熟悉高滩背情况的芙蓉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热爱芙蓉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地道的下海人”。
据记载,每逢退潮,芙蓉东面的海平线上,会渐渐显露一片湿漉漉的滩涂,这片滩涂面积约7平方公里,相当于芙蓉镇平原陆地的总面积,当地人叫它“高滩背”。
高滩背有肥美的海鲜,盛产贝类、蟹类、鱼虾类及藻类,产品达5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海上聚宝盆,也是芙蓉人引以骄傲的一方乐土。
海口村的大部分村民在高滩背开辟海田搞养殖,主要养殖牡蛎。每年“小满”左右,村民先在高滩背东南部的滩涂上整理出一垅垅海田,再到溪涧捡来石头投入相关水域,待潮水退去,海田上都是石头。接下去,潮水涨落,石头上会附着牡蛎苗,等到年底,牡蛎就成熟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芙蓉牡蛎生”闻名全温州,在市场上非常走俏,许多城里人都以自己能吃到地道的“芙蓉牡蛎生”而感到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