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淡溪镇上埭头村和梅溪村之间,能看到偏远山区村民在时代演进中的艰难身影,也能看到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的巨大变革。同时,这也是一次在奇山秀水中穿行的诗意之旅,这诗意不仅是指周遭的自然景观在心灵中的映射,更是指这两个地方还是南宋著名诗人翁卷和王十朋的故里。
民生
留守老人的喜忧
上埭头村翁卷纪念馆边上住着一户人家,一名老人见到记者后,热情地打招呼。
老人说自己姓翁,正是翁卷的后人,上埭头和下埭头村的村民,都是翁卷兄弟的后人。
上埭头村原有40多户人家,现在约有30户,但青壮年和稍大的小孩都已离开,搬到市区、柳市、虹桥和大荆等地,还有一些人外出做生意。
老翁说,他有三个子女,都在虹桥和柳市,他已 70多岁,和老伴住在这里,守着两亩水田,每年收获500多公斤大米,吃不完的给子女,没有其它收入,子女每月给二老一些钱用。村里的老人情况大多和他相似。
正和老翁聊着,有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走来。他说,留在村子里的属他最年轻了,他留在村中是为了照顾中风的父亲。说着,他带记者到村中转了一圈。
他的家也是一间老屋,不过收拾得挺干净,他年迈的父亲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从床上支起身子,把头直直探到窗外,瘦瘦的背影久久不动。
在这个村子里,他的情况还不是最差的。在他家后的另一座老屋,住着一对年老夫妇,男的已有80多岁,还要照顾中风的老伴。来到他家门口,老人正在自己的灶上用柴火烧饭,他站起来和记者打招呼,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
村子里,也有经济较好的人家,他们家的老人住在这山清水秀的环境中,能很好地颐养天年。
寂寞的小四合院
妇女在家门口剥苇草芯
梅溪村村口
地理
隔着一山一水
淡溪镇上埭头村和梅溪村位于北雁荡山脉下段左侧,上埭头村在一条山谷的深处,梅溪村则靠近虹桥平原,两个村子之间隔着淡溪水库和主峰海拔736米的鸭落洞背山。翻过这片层层叠叠的山体,就进入永嘉县境内了。
11月10日,起个大早,从市区坐公交车到虹桥东站,再换乘虹桥开往四都的公交车,在淡溪镇政府下车,然后雇了一辆“跳蚤车”(电动三轮车),前往上埭头村。
“跳蚤车”还是开往四都方向,在杨川村附近拐入一条山间小公路,经丁岙村,穿过一个隧道,便来到淡溪水库边上,朝水库上游开,前往上埭头村方向。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山间公路两旁的草木犹有湿意,迎面扑来的风已有冬天的寒冷。
越往山谷里开,植被越茂密,路旁种有一些浙南常见的树,如青枫、水杉和侧柏,还有一种好像是乌桕树。
经霜的树叶已经泛红,满树是黑油油的果实,煞是好看。
在安静的山边和溪边,有人饲养了不少色彩艳丽的山鸡和雪白的番鸭,映着清澈的溪水,看起来倒也赏心悦目。
“跳蚤车”经过一座小桥,来到一个较大的村子,司机说,这是下埭头村。
村子很小,除了有一座四层楼的小洋房,其他几乎都是南方小四合院式的老屋,显得有些破败,但村子里的路打扫得很干净。
在村子右边角,有一座单独的仿古式院子,这就是翁卷纪念馆。
满村尽是别墅
离开上埭头村,来到梅溪村。
与上埭头村的破败不同,梅溪村满是高大洋气的别墅。
在村口的樟树下,记者碰到王十朋的一位后人,他是一位老师,工作和居住都在虹桥,但常回梅溪老家过双休日。
据他介绍,梅溪有村民1000多人,近半在外经商(多是青壮年),全国各地都有,以北京和绍兴柯桥居多,生意多数与布、服装有关,其中有不少人发家致富,身家数千万,所以村里有这么多别墅,但这些别墅他们也就逢年过节回来住几天,平时或空在那里,或让年迈的父母看管。
王老师带记者去参观状元墓,途中经过他和朋友投资的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农庄,吃喝玩住一应俱全。他说,工程正在扫尾,明年元旦可开业。“梅溪的山水很美,适宜搞生态农业。”他说。
明年是王十朋诞生900周年,状元墓下面的路正在修建中。来到墓地,王老师说,状元墓在文革中破坏得很厉害,现在的样子与原先的相差很大,墓中的石将军和石马也是今人雕刻的,艺术性根本没法和原先的宋代石雕相比。王老师希望状元墓能恢复原来宋代的风格,他说:“等我退休了,我要来做这件事。”他的妻子在边上听到,抿嘴笑了。
人文
翁卷纪念馆
馆中空荡荡的,只在大厅正中挂着一幅今人所作的翁卷彩色画像,上方还悬着一块匾额,上题:明经进士。
翁卷尝登宋孝宗淳熙十年乡荐,后在越帅和江淮边帅幕府中供过职,一生落拓江湖,但没有中过进士,倒是他弟弟翁永年中过南宋宝庆二年进士,这块匾是后人献给他弟弟的。
纪念馆靠山而建,前有小溪,气候潮湿,翁卷的画像上已现出很多霉斑。
在馆内的地上摆放着一束束剥好的苇草芯,一根根碧绿绿的。经过下埭头村时,曾看到几户人家的老人、妇女在剥苇草芯,记者下车询问,一位老阿婆说,这是做大蜡烛芯用,晒干后以每斤5元的价格卖给外地客商。这纪念馆内的苇草芯,想必也是村民从山中割来,卖点小钱,补贴家用。
翁卷有《苇碧轩诗集》,看到这苇草芯,才知道他那诗集的名称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和王十朋不同,翁卷的平生还有太多的不清楚之处,2009年出版的《翁卷集笺注》著者余力考证出他的生年为宋孝宗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但对他卒年还没法得出结论,不过翁卷在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时还健在,那年他已85岁,之后便不知所终了。
关于翁卷的出生地,余力撰写的《翁卷年谱简编》只指出生于两浙东路温州府乐清县,也没有更准确的所在。而在乐清,除了上埭头村的翁卷纪念馆,七里港的排岩头村还建有一个仿古式建筑的翁卷诗廊。
王十朋故里
雕梁画栋的王十朋纪念馆位于村子的后面,进入大门就可看到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皇帝褒奖王十朋的圣旨。雄伟的大殿中有王十朋的彩色塑像,屋梁上悬挂着各式名人题词的匾额,大殿两侧的厢房挂满今人献给王十朋的字画。
同是诗人,但王十朋比翁卷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并且还是绍兴二十七年(即公元1157年)的状元。中国思想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朱熹曾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可见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梅溪村作为王十朋的故里,深深烙上他的印痕,村里的很多路名、地名与他有关,在村口还有两棵传说他手植的樟树,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依然绿阴如盖,生机勃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