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秦垟好风光

家乡区县: 浙江省乐清市

走得再远,总想回家。虽说近些年走出大山的村民很多,他们在市区或外省都置了房产,但到了年底,大部分村民还是会回老家过年。秦垟环境清幽,犹如仙境,大有宋代谢枋得的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的意境。村民们希望发展旅游业,为村庄增加点人气。

人文

寻得桃源好避秦

车在半山腰盘旋时,看到整个秦垟处于层峦叠嶂中,山间绿树青翠,雾气飘缈,整个村庄犹如仙境,似乎还沉醉在冬眠状态,不想醒来。

这是一个初春的上午,没有太阳,山风阴冷,我还是忍不住摇下车窗,让自己融入这纯净的山间。

村口有一座牌坊,正面上方镌有“秦垟南村”字样的匾额,匾额的背面镌刻着“桃源仙境”四字。

今年67岁的村民张岩尧介绍,传说1321年,太祖张叙虬从永嘉张溪迁居秦垟时,秦垟是一片溪滩,长满了野桃树。与宋代谢枋得的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意境很吻合,取名秦垟。太祖张叙虬当时居住在秦垟中央岙(秦垟小学边),因地形较直,山风很大,到了张太祖第四代,大房三房移居秦垟南,二房移居秦垟北。又过了100多年,有李姓移居到秦垟南村,现秦垟北几乎都是张姓,秦垟南有三分之二村民姓张,三分之一姓李。

在秦垟南村老人活动中心对面,老人们在石凳上坐成一排,聊着家常,一切如同电影里流动的画面,仿佛真的误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

风光

摇晃岩与摇响岩

摇晃岩与摇响岩相距200多米,摇晃岩在秦垟南北交界处,摇响岩在秦垟南村。

摇晃岩形状像一枚桃核,长7.2米,高3米多,宽4米多,一根手指就可使其摇晃,石头上可站30余人。

这神奇的石头令人吃惊:一根手指就能使重近十几吨的石头摇动,这与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摇晃岩,摇响岩要小得多。在秦垟,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秦垟属龙的地,摇响岩就是龙珠,而下坭是蛇的地,龙一出声,蛇就抖动。很久以前,只要一动摇响岩,声音很响,下坭人厨房里间柜的碗都会哗哗响,有的甚至被打破,下坭人见这样下去可不行,一天夜里,下坭几位村民悄悄上山,将粪泼在岩石上,并敲下岩石一角,此后,再敲岩石也没有发出这么大的声响了。

而今,山上杂草丛生,如果没有本地人的带领,很难找到这块摇响岩,但村里的老人一找就知道。

百年古树红豆杉

秦垟北村口有一棵树龄300年在红豆衫,国家二级保护古树。红豆衫旁边是差不多树龄的罗汉松和红楠。三棵古树并排,红豆衫树姿优美,笔直高耸,罗汉松和红楠则如同两个忠实的护卫,守护在红豆衫的两翼。枝干相依,绿叶相衬相映。

这棵红豆杉被秦垟北人视为风水树,有村民认为,秦垟北村的人特别长寿,与该树有着很大的关系。

近些年来,红豆杉因具有防癌、抗癌、保健等功用越来越被人推崇。2009年,有人夜里偷偷来秦垟北剥红豆衫的树皮。为保护古树,该村村民夜里轮流看守,几个月后,终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后经村委会商量,于2010年6月安装了监控。此后,再没有人敢打红豆衫的主意了。

民生

走出大山寻发展

秦垟北秦垟南,当地人习惯叫北岙、南岙。

以秦垟小学前的溪为界,分为秦垟北和秦垟南。秦垟南村现有1600多人,常住村里的300多人,秦垟北村现有1400多人,常住村里的有200多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久居山区的秦垟人开始走出大山,寻找更好的生活。

据秦垟北村支书张茂利说,村民往山下走最明显的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走向全国各地谋生,以经商为主;第二个时期在2000年左右,到乐成、柳市、虹桥、北白象等集镇,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第三个时期则在2010年秦垟小学撤并后,年轻的村民为孩子读书,不得不下山,这个时期也是村民走的最多的时期。

有着近60年历史的学校消失,当地一些老人嘘唏不已。村民张岩尧说,秦垟小学在1952年开办,刚开办时只有一个班,1997年鼎盛时有200多名学生,后来随着村民移居,学生越来越少,2010年被撤并。

与秦垟南相邻的水塘山村有农田在市区旭阳路附近,村庄在2003年整体移民,现在村里有900多人,常住的仅为100来人,以老人居多。

旧貌换新颜

秦垟南村办公楼北面,有一条溪流,贯穿全村。

顺着溪边往东走,是村里的休闲健身公园,公园地下有污水处理池,于2006年10月建成,日处理污水50吨。村干部张茂松每走几步打开一个盖子,下面有清水在流淌。

“这是经过处理的水,流到溪里可作为生活用水,我们村是白石钟前水库的水源地,水质保护尤为重要。”

秦垟南村支书张茂生介绍,这一切的改变始于2005年。

2005年前,村里路边茅坑遍布,没有一条水泥路,村民出行很不便。2005年村双委决定拓宽河道、建造大路、绿化美化时,遭到了很多村民的反对,尤其是一些老人。因为拆掉茅坑,他们种田就没有了肥料来源。村干部挨家挨户经过近半年的沟通,大部分村民同意,但有3名老人还是不同意。

到了第二年,这3名老人主动找到张茂生说同意拆除,并要求在原地建一个公共厕所。

原来李大爷的外甥来看望李大爷时,说以后如果外婆过世,他就不来秦垟吃饭了。“外甥说,这里环境太差了,旁边是茅坑,苍蝇横飞,让人怎么吃得下饭?”老人触动很大,终于同意拆掉茅坑。

3个月后,一座崭新公厕建成了。两年多后,李大爷的母亲去世,外村的亲戚们来送丧,看到秦垟的环境,交口称赞。

张茂生说,自2005年至今,共投入1000万元用于村居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赤脚医生张岩尧

张岩尧是新中国第一代赤脚医生,从1971年2月到现在,一直在秦垟南村从事着防疫保健工作。

2月17日,天气有点阴冷。找到张岩尧时,他正在十来平方米的处置室里为村民李松蕊准备注射液。简陋的处置室桌上放着一个药箱,里面放着张岩尧随时出诊的听筒及一些常备药。

给李松蕊挂好点滴后,张岩尧回到处置室,用沙哑的声音讲述起以前的故事。已过几十年的事情,老人依旧清晰地记得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仿佛就在昨天……

张岩尧1945年出生,7岁时上了两年小学,因为父亲身体不好,两年后辍学了,帮助家里放牛,洗铁砂,干农活。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1967年,张岩尧参加了赤脚医生的培训。经过半农半医卫生员的3年学习,1971年2月张岩尧在城北公社南岙大队合作医疗站工作。

当年,城北公社的黄坦洞、山峰垟、济头、松罗、北岙、里章等十多个大队也成立了合作医疗站。

“现在城北只有秦垟南村和山峰垟村有村卫生室。”如今,张岩尧担负秦垟南北两村村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知识宣传等诸多卫生服务任务。

潘倩倩~(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