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粤菜可说是风光无量,不论是省会城市,又或是乡村小镇,都有粤厨的踪迹,或号称经营粤菜;无可置疑,这都是粤菜成功的一面,但综观粤菜形成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深思,自远古地理书籍《山海经》的“南方人吃巴蛇,可免心腹之患”,至汉代《淮南子》的“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始,广东人便养成了吃野味的习惯,宋代时曾有过“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描述,到了清末民初,更是“天上除飞机,地下除板凳”无所不食,本来这些实是无可非议,“民以天为先”嘛!但弊就弊在这种“民以食为先”风气并没有形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对所有野生的动物和植物简直是赶尽杀绝。烹野味的强项间接被国家政策打破后,本埋下粤菜走向衰弱的伏笔,胜在头脑灵活,制冷和过滤技术的完善,没有野味,也可以吃生猛海鲜,但这本无专利,不久,全国各地都会烹,亦会技高一筹;我们到了深思熟虑的时候了(不是杞人忧天),如按粤菜传统发展下去,“食在广州”及粤厨现在的地位将难以复存,很可能被如四川菜等强菜系争夺,因为广东菜一种烹法多种原料的特质,在现今的环境,不足以抗衡四川菜的一种原料多种口味的特色灵活,广东菜失去野味和生猛海鲜,已渐显淡淡无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