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丸粿条越来越贵了!以前五块钱就有一碗,五六粒牛肉丸,饱满弹牙,虽不至于像电影里头那样可以拿来当乒乓球打,但起码都是肉。这和广州的肉丸子有很大不同,广州的加了很多淀粉,以求能让肉团保持丸子状,就像有的人为了让牛仔裤站立起来去泡盐水一样。牛仔裤站起来又有什么用呢?肉丸子里头肉比淀粉还少又有什么意思呢?
粿条是我们那边很常见的一类食物了,和河粉很像,但没河粉那么韧。河粉更薄而窄,更耐嚼。粿条比较容易散,所以煮好要立马吃,不然放久了一夹就碎了。
牛肉丸加上粿条,可谓天作之合。当然,汤底很重要,一般是牛骨汤熬成,鲜甜无比。买来的牛肉丸一般都是半熟的了,先放锅里,滚水烫开。而后再加油炸的蒜蓉,洒一点进锅。再次放入粿条,烫软烫熟。最后则是生菜,有的人喜欢把生菜完全烫熟,有的人则偏好吃半生不熟的生菜,这纯凭个人兴趣。至此,一碗滚烫的牛肉丸粿条就可以出锅了。
也有的人不只喜欢吃牛肉丸,就会在粿条汤里加入牛肉或者牛杂。前者我们多叫火锅肉,用来做牛肉火锅的;后者则叫软肉,包括牛腩、牛肚等等。前者偏于鲜甜,后者吃起来浓香。要放哪一个,也是看个人兴趣。牛肉不能煮太久,不然容易老,所以很多时候牛肉丸粿条汤上的牛肉都还冒着一点鲜红。但肠胃不好的还是少吃点这样的肉好了。
汕头人吃起牛肉来是毫不客气的。除去拜佛或者不喜牛肉味道的人之外,整个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吃牛。刚送来的鲜牛肉,筋肉还会颤抖。那些卖牛肉的店家,有专门的手打牛肉丸。都是挑精壮的小伙子,一人手里拿两把大铁杵,重的很。挑一块牛肉上砧板,不由分说就开始捶打牛肉。《春娇与志明》里那位北漂老板说他在北京的家里,冬天壁炉里传来烧柴的啪啪声,他说那叫幸福的生活。而在汕头,有牛肉店的地方基本都有这种幸福的捶打牛肉丸的声音——那是汕头人的幸福。
飞厦老二牛肉丸店由于美食家蔡澜先生的光顾,一炮而红。但他们的牛肉丸其实也并不怎么突出,可能是吃得多了,有比较了。但招牌在,价格越来越高,几颗牛肉丸都成奢侈品了。在汕头平东一街的坤记,招牌上写着“驰名海外”,他们也卖得很贵。汕头车管所对面的明记,手打牛肉丸和机器打的价格差不了太多,但吃起来却很不一样。也有人偏爱机器打的,说吃起来更加爽口。我外婆家楼下的八合里海记,已经成为汕头最响当当的牛肉火锅店,他们也算是注重牛肉丸品质的,手打的牛肉丸虽然贵,但不偷工减料。
我家旁边的杨记,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分店都有了。他们的牛肉丸粿条,是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最经常叫的外卖,从五块到十块,再到十五和二十,分量越来越不足,价钱倒是一路飙升。但吃起来味道不变,也就算了。以前在我家旁边还有一家叫楠阳的,牛肉和别家不一样,软得很,吃起来还以为是和牛。以前我妈爱在我放学的时候带我去吃,一碗牛肉丸粿条汤下肚,立马有精神去上下午的课。
吃到现在,每回想起叫外卖,第一反应就是叫牛肉丸粿条。除了我家里人的电话号码之外,记得最熟的就是杨记的外卖电话了。可今年暑假他们店面装修,整整两个月都没吃上一口杨记的牛肉丸,没喝到一口汤,在叫外卖的时候居然开始犹豫不决。
广州美食众多,可惜少了牛肉丸粿条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