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百年,三十年
岁月转瞬成为永恒的记忆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长城,依旧蜿蜒万里
长江,依旧奔流不息
从北国到江南
锦绣河山依旧如此多娇
可是,中国已经翻天覆地
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溪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发达。自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建县,迄今已有1320余年。兰溪是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级市,早在1985年即成为县级市,1993年即全国明星县市,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县区之一。自古商贸繁荣,物埠民丰,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和“小上海”之美誉,是浙江中西部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然而在90年代的改革大潮,特别是经历国有经济转型和经济过热产生的泡沫化影响,兰溪----这个明星县却陷入了发展的窘境。2002年,其GDP约百亿,在浙江综合实力位列34位,属中等发达县市。但是,兰溪周边的义乌市、永康市、东阳市等都是全国百强县市,兰溪反而成了“欠发达县市”,因此,对于一个曾经领先的县级市,全面分析它的古往今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300年的商业文化积淀的精神
就兰溪的开发历史而言,早期兰溪经济的繁荣主要得益于水陆的兴盛。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江南地区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兰溪处“六水之腰”、“七省通衢”,成为贯通浙西皖南以至闽赣的交通枢纽。
近代以来,随着上海的开埠,江南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兰溪逐渐成为浙西地区经济作物输出的主要港口,而来自海外的货物也经由沪杭转运兰溪,分流到浙西各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民政府铁道部调查,兰溪商业年交易额为1289万元银元,金华为437万元,义乌为78万元。
在兰溪的商人中,徽州商人影响最大。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要属祝裕隆布店,他绵延七代人,繁荣近二百年,鼎盛时拥有白银百万两之多,是兰溪的“乔家大院”。它实行“股东会制”和“经理委托制”,祝裕隆两条店规:平时一切经营权、人事任用权、奖罚权均由经理行使,店主一概不加干涉;二是祝氏店主亲属一律不得在店内任职,包括在店里当学徒或一般员工。这种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要比西方实行职业经理负责制提早了100多年时间。
兰溪本地人则在药材业上拥有绝对优势,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诸葛家族。诸葛家族的中药行明代就已经走出全国,五口通商之后更是获得迅速发展,据1947年统计,诸葛村人在全国各省、市、县、镇独资或合资经营的中药行店达200多家(而同期全市为350家),佼佼者如诸葛韵笙先在兰溪城区扩充天一堂为药行,增设同庆药行,经营中药批发业务。又在上海设祥泰参药号,同时在上海、广州、香港三地经营祥源庄药号,在杭州设同丰泰运输行,在浙中西部和皖南赣北广大地域形成经营网络。韵笙经商有道,曾任香港浙江商会会长。热心地方公益,兴办诸葛宗高小学,捐资担三中学(兰一中前身)、高隆小学,民国 9 年( 1920 )又兴办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
在兰溪1300年的商业繁荣中,许多多多的祝裕隆、丁光银将他们的故事留在历史之中,而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这个城市的文化之中。兰溪也因而有丰富的商业精神的积淀,积极进取的商业精神也成为兰溪文化的主流价值和核心内容。而这种积极进取的商业精神也使得兰溪度过了近代以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近代兰溪发展的最大冲击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水运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现在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作用。无数像兰溪的城市因水运而兴起,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耀眼的角色。
危机来自水利工程兴修带来的水运时代的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7年新安江水库开始修建,兰溪到徽州的水路交通截断。而在历史上,兰溪的繁荣和徽州商人不无关系,徽州商人还为兰溪贡献了难得的商业精神。1968年富春江水库又开始修建,兰溪到杭州水路交通基本结束,成就兰溪1000多年的辉煌水运经济正式结束。
机遇同时而来,作为新安江水电站的重点配套项目之一的兰江冶炼厂落户兰溪。在计划经济年代,在这个部属大型国有企业的强力带动下,“浙江铝业”、“凤凰化工”、“兰江味精”、“云山制药”、“兰溪电缆”、“兰溪纺织”、“兰溪机床”等一大批国有企业纷纷建立,兰溪成功地从一个商贸港口转型为工业重镇。在长达数十年的整个计划经济时代,兰溪一直是国家的“宠儿”和全国工业的“新贵”。1987年兰溪财政收入超亿元,在浙江省率先成为亿元县。
相较于同时水运时代的繁荣城市扬州、淮阴在铁路开通之后的迅速衰落,兰溪要幸运的多,在铁路开通之后居然还能将繁荣景象继续维持近60年,不可谓是一个奇迹。平心而论,在水运时代,扬州、淮阴无论是经济能量和繁荣程度都要远远超过兰溪,但是扬州明清以来的繁荣是建立在盐业之上,淮阴的繁荣是建立在漕运的基础的,而这背后的基础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需求。比较而言,兰溪的繁荣则是商业经济自由发展形成的结果,是无数民间商人努力的结果。因此虽然兰溪无论是繁荣程度还是经济能量都不能扬州等相比,但是商业的灵活性和进取心要远远大于前者。而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持下,兰溪安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衰落带来的危机,
商业精神的丧失
上世纪50年代兰溪从商业港口城市向工业重镇转变过程中,国有大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在很大程度上,国有大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挽救了兰溪因为水路的衰落而衰落的命运。否则兰溪的衰落极有可能不是在90年代,而是提前到四五十年。
但是这种幸运是以商业精神的丧失为代价的。国有大企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结果之一就是对兰溪文化精神的重新塑造。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商人被改造成国有企业循规蹈矩的厂长经理,精明能干、细心谨慎的伙计成了安逸享受的员工。于是积极进取的商业冒险精神为按步就班的官僚文化和安逸享受的市民文化所代替,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市场经济的重新确立,几乎是两代兰溪人的青春,而这足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商业精神。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重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兰溪的商业文化精神已经丧失殆尽。面对扑面而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安逸生活的兰溪人,已经失去了在商业文化中游泳的勇气和能力。
在这场剧烈的经济变革中,兰溪一是没有及时扶持民营企业,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而老的国有企业遇到了普遍性的亏损,不断地大出血。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兰溪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与周边县市的差距不断拉大。曾经听外公说:“当年兰溪的国有企业改制,有上市的,比如凤凰化工,在市区卖股票,可是没有一个兰溪人愿意买,反而被一个上海化工厂买去了。”嘿,这真是悲哀啊!
以工业著称的兰溪,全市工业产值从金华地区的第一变成第四!这是兰溪人心中无名的伤痛。但是需要提醒,这般危机在兰溪的历史上并非没有前例。
自我图强(2006年数据)
兰溪工业以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技术改造为抓手,在强工兴市的浓厚气氛中,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6%,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是该市GDP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支撑力量。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0.8亿元,增长32.6%,增速列金华市第一位。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水泥行业调整最为明显。37条机立窑至2006年已被全部拆除,组建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初步达到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要求,全年水泥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9.5亿元,增长23.9%。红狮集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的12家大型水泥企业之一。二是冶金行业产能继续扩张,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0.51亿元,同比增长28.3%,累计实现利润4.19亿元,同比增长3.95倍。华东铝业和自立铜业进入行业100强。三是纺织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配套,基本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成衣的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纺织行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4.1亿元,增长24.8%,利润6949万元,同比增长2.1倍。其中纺织制成品生产企业凭借名牌优势,产品适销,实现利润2773万元,增长62.6%;棉纺织加工企业扩大规模,采用新技术,使产销规模扩大,利润也大幅增长,累计实现利润4948万元,同比增长2倍。
工业企业效益良好。尽管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但兰溪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效益仍实现了快速增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3亿元,同比增长4.3倍,再创历史新高。十一项经济效益综合考核214.4分,比上年同期提高39.5分,位居金华各县市首位。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增长率、全员劳动增长率、产品销售率都名列前茅。产销衔接良好, 全年产销率为99.55%,比上年上升1.7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明显下降。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面25.28%,比上年同期下降4.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5.4%。
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亿元(不含浙能兰溪电厂,下同),增长9.1%,其中完成制造业投资14.3亿元,增长22%, 房地产投资5亿元,下降17.6%。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灵马公路建成通车,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浙能兰溪电厂、污水处理厂、温州商贸城、城防等工程进展顺利。22项重点技改项目,已有13项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财政金融——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0.4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9.8%。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增长16.5%,营业税增长16.7%,企业所得税增长18.6%,个人所得税增长9.2%。
金融运行稳中趋好。2006年末,该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7.6亿元,同比增长23.0%,人民币存贷余额比和增量比分别为95.9%和107.8%,存贷余额比名列金华各县市首位。
保险事业进一步拓展。2006年保费收入1.96 亿元,其中财险6744万元;人身险 12846万元。年内共处理国内财产险赔案2981件,支付赔款3372万元;给付人身险赔款529.9万元。
2008年是兰溪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兰溪通过政企联动、银企合作等方式,预计全年实现GDP142亿元,增长11.5%;完成财政收入15.9亿元,增长15%;存款、贷款双双突破1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有一首歌唱得好,“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有一个民谣说得很对“500年前石骨山,500年后黄湓滩”。我相信,只要我们兰溪人自我图强,一定会有再次崛起,迎面春风的那一天!
有一座城市名字好美好亮
有一条兰江在她身边静静流淌
点点渔火辉映着璀璨星光
多少古老的传说在水中荡漾
有一座城市名字好美好亮
那一条兰江两岸兰花年年开放
座座长虹沐浴着明媚阳光
多少美好的憧憬在风中翱翔
啊 兰溪 兰溪
啊 中国兰花之乡
伴着新的世纪
明天更加辉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