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钟山-节日的盛宴

家乡区县: 广西钟山县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那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共同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些传统节日,各地都会举行别开生面的庆祝仪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仪式也不尽相同。
  在桂东南的贺州钟山一带,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以外,每个乡镇、每个村寨、甚至每个姓氏都有自己不同的节日。就拿正月来说,从年初一到元宵节,几乎每一天都有村寨在“惯节”。正月里的“惯节”也称为“赶会期”,原为出嫁的女儿、姑婆回娘家省亲相会的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姓氏,一个村寨共同的节日。
  同一个村寨里,不同姓氏惯节的日子也有不同的。像位于思勤江畔的红花镇洞心村,卢氏选择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月初十(也叫十月双)作为节日,而苏氏人却选择农历二月二、五月初三惯节,隔壁的铜盘村,陶氏人在八月社前一天惯节,俗称“馋嘴社”,意即还没到秋社这一天就提前过节了,卢氏人则在社这一天惯节。据说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与他们宗祠里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或祖宗的生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同村中不同姓氏之间的相互来往。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这些村寨中不同姓氏之间有通婚的习惯,惯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当家后要在夫家招待客人,就不能回娘家去了,这样娘家就会显得冷清。所以夫家和娘家就分别选在不同的日子惯节,以免时间上的冲突。
  每到惯节的时候,当家的女人总要提前一两天做准备,准备的重头戏就是糍粑。糍粑不仅在惯节这一天用来招待客人,还要作为回礼给客人带回家与其他人分享。这样,客人多的家庭,做个几十斤米的糍粑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钟山的糍粑,可谓品种多样,口味各异。而在什么时节做什么糍粑也颇有讲究。春天,桃红柳绿,万物生长,正是各种植物嫩芽生长的时期。这时可采来鲜嫩的艾草,用开水烫过,去除苦涩味,再把艾草剁成粉末状,与糯米粉搀和在一起,里面放上芝麻、花生、白糖、黄砂糖等做成的馅料,做成圆形、扁长形的,用箬叶包裹,或用柚子叶垫在底下蒸熟。艾草的清香与柚子叶、箬叶的清香混合在一起,顿时让你感觉满目生香,香气萦绕在屋顶,像袅袅的炊烟生起;整个村庄都萦绕在一片清香的气息里。如果你再嚼一口,一股清甜渗入舌尖,甜甜的馅料,糯糯的口感,一定会让你唇齿留香,入口难忘。
  夏天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食物不利于保鲜,为了迎接端午节,或是一年一度的“鬼节” 中元节 ,勤劳淳朴的村民们就想到了包粽子。说起钟山的粽子,其品种与形状也是各式各样。有方形的,三棱形的;有咸的,有甜的;有粳米的,有糯米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灰水粽。灰水粽是用灰水泡糯米做成的粽子。灰水是用干稻草、花生、黄豆的秸秆加上植物的干枝烧制而成的。把烧成的灰装入一个垫有稻草的簸箕,用开水浇在这些草灰上进行过滤,滤出来的水就是灰水。
  小时候,经常看母亲包粽子。从开水浇在草灰上那一刻开始,就眼巴巴地期待着粽子煮熟,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诱惑的等待。将淘好的糯米放入灰水中,等糯米染上金黄色时,就可以捞上来包粽子了。包好的粽子放进大铁锅里,大火烧开再用慢火熬炖,一般要起七、八个小时。从日上三竿,一直等到日薄西山,满屋氤氲的水汽和飘散在空气中淡淡的香,无不撩拨着你辘辘的饥肠,让你望眼欲穿,欲罢不能。终于等到粽子煮熟那一刻,剥开箬叶,金灿灿的粽子顿时令你垂涎欲滴。蘸上白糖或浇上黄糖水,就可以吃了。那带着丝丝清凉的甜味刺激着你的味蕾,是这个炎炎夏日里独一无二的味觉享受。
  这种灰水粽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祛湿,保质期长的特点。端午节的时候,这些粽子可以拿来招待客人,馈赠亲友,还可以用来祭祀祖宗、河神。七月,从七月七日到七月十四,有迎接祖宗、送别祖宗的习俗,而粽子,就在期间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每家每户必备的食物之一。
  冬至时节,一直到春节,到次年的二月二,气温下降,人们也进入农闲时节。这时,各种油炸类糍粑闪亮登场,咸的、甜的、花生馅、芝麻馅的、绿豆馅、芋头馅的,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主妇们自然是忙于准备,乐此不彼。大街小巷,十里飘香;老人小孩,喜笑颜开。冬至时,各家杀猪宰鸡,拿着自家做好的糍粑、米酒,到祠堂里祭冬,以求一家老小平安健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朴素的愿望,美好的祝福,都寄托在满桌丰盛的祭品中,凝聚在低头叩首的一拜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安宜居,阖家幸福,这就是他们最初最原始的信仰。
  勤劳善良的主妇们,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我们奉献了一道道节日的盛宴,为每一个多彩的节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月更替,斗转星移,不变的是心中朴素的信念。生活在钟山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坚守在祖祖辈辈用爱与信仰营造的家园中,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小军军(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