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全市面积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 普洱市风光国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水路口岸思茅港、勐康,国家级二类口岸孟连及17条边境通道。
我是一名在普洱长大的女孩,从小听茶马古道的故事长大,上学和放学都是走在满是茶馆茶庄的街道上。悠悠茶香,漫漫茶风,在这个四面环山四季如春的小城市里旋绕不绝。
07年以前“普洱”还未更名为“普洱”,普洱茶也没有现在闻名。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常常说,我来自思茅市,我们那儿有名的特产,是普洱茶。其实,普洱府行政区划及政权设置是经历了若干次重大调整演变,由小而大,由远及近,才形成了今天的普洱市。它包含着千百年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记录了普洱各民族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光辉业绩,象一座高矗入云的丰碑,镌刻着普洱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缔造一个统一多民族繁荣稳定国家的不朽篇章。
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云南开始在滇中主要通道设郡、置吏。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在西南置键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今普思沿边区域属益州郡西部属国哀牢地。因交通阻隔,道路不通,未纳入郡县设置范围。
三国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益州、牂牁、越嶲、永昌四郡后,为巩固蜀国对南中统治,诸葛亮集中力量恢复郡县制度,将原南中五郡调整为键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七郡。在边疆少数民族集居区域加密设治,中原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逐渐向西南边疆推移。《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永昌郡辖境划出部分区域新扩拓郡县。普思沿边区域仍属永昌郡南部地区,在这次新扩拓郡县中虽未直接设治,但“洗马河”及“孔明山”等地名,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对诸葛亮处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评价;二是反映西南边疆各族人民期盼设治的愿望。
唐朝,贞元十年(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南诏以“六诏合一”,统一大理洱海地区,并向周边地区拓展。南诏政区为六赕,八节度。其赕为重镇,节度为外府。八节度即:云南、拓东、宁北、铁桥、永昌、开南、银生、丽水。
宋朝,大理后期,南诏归附云南,政区中心由大理迁址昆明。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建立,“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域名称,治所从大理迁至昆明,为当时全国十一省之一。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兵入滇改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为云南行省,设总督。省以下为道、府、州、县,由知府、知州、知县执掌政事。之外另创厅制,厅有直隶厅、散厅二种,官制略同,直隶厅直接隶属于省,散厅隶属于府。云南行政区划《清史稿、地理志》载:“领府十四,直隶厅六、直隶州三,厅十二、州二十六,县四十一。又土府一、土州三、土司十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元江府、镇沅府降为直隶州,元江府属他郎厅、镇沅府属威远厅改由普洱府管辖。至此,普洱府辖宁洱县、思茅厅、他郎厅、威远厅及车里宣慰司。简称“一县三厅一司”。普洱府建立后,中央加强了对边沿地区的统治,汉族人口大量迁入西南边疆,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对改善民族关系、巩固边防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2年(1913年),云南省实行裁府留道,普洱府裁撤后,厅、州一律改为县,迤南道改称滇南道,设观察使。次时,已是辛亥革命之后,在省、县之间的道,已经逐渐演变为近似于行政区域了,成为省、道、县三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后,随着革命斗争形势迅猛发展,思普沿边地区各县先后建立人民政权,县以下乡镇改为区,保改为村。1957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专区,所辖思茅、景谷、镇沅、景东、墨江、江城等县划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管辖;澜沧、孟连、西盟等县划归临沧专区管辖;1958年3月3日,思茅专署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进行撤区扩州筹备工作中,发现有不当之处,撤区扩州决定没有实施,思茅专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制仍然保留;1964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思茅专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制。
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云南省思茅市及相关县区更名的批复》(国函[2007]8号),同意思茅市更名(恢复)为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2013年5月26日,在国际茶业大会开幕式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Norman Kelly、国际茶叶委员会原主席Mike Bunston共同将“世界茶源”称号授予云南省普洱市。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普洱是一座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的城市。茶文化是普洱的记忆和符号,是普洱人民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