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特色旅游蓬勃发展

家乡区县: 安徽省宣州区

 山青、水美;红色景点多、文化氛围浓。作为连接长三角旅游圈、环太湖旅游区和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城市的宣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雅,与苏浙沪接壤的优越地理位置,为该市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证,旅游业正成为宣城市一个节节攀升的支柱产业。

“十五”以来,该市接待入境游客年均增长43%,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2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5%,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例逐年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已挤入安徽省第一方阵。连续五年获得安徽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该市正式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该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主导,高起点谋划旅游工作。

  近年来,为强力推进旅游发展,该市编制完成《宣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提出了“一主两翼”(即以新型工业为主,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将旅游业摆到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中心位置。2005年以来,该市将旅游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每年年初由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目标责任状,实施旅游工作政府“一把手”工程,切实增强勒各县市区抓旅游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了政府主导发展的良好氛围。几年来,该市连续举办了多期旅游经济本科函授班和旅游发展主体培训班,邀请国内旅游界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收效显著。

  第二,积极融入苏浙沪,拓展高层次区域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2001年,宣城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加快宣城经济发展的决定。借助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该市大力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积极与周边旅游城市开展高层次区域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先后与上海市旅委、杭州市旅委、南京市旅游局、无锡市旅游局、湖州市旅游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05年,宣城市成功加入长三角15 1旅游城市联盟。几年来,该市不断拓展区域合作,先后开通了南京至宣城、上海至宣城、南京至泾县、南京至绩溪、合肥至泾县“周末旅游直通车”,成功组织了“南京市民游宣城”、“上海市民游宣城”等活动。据统计,目前苏浙沪旅游团队已占来宣游客比例的80%。

  第三,突出三大品牌,强化宣传促销,打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近年来,宣城市突出以敬亭山、桃花潭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新四军军部旧址、龙川景区、江村等为重点红色旅游和以太极洞、障山大峡谷、江南第一漂等为主的生态旅游等三大旅游特色品牌,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营销策略,通过举办旅游节和各类旅游招商活动,进一步打响了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徽文化、红色经典景区、扬子鳄等旅游金字招牌。2002年以来,宣城市连续举办了多届旅游招商洽谈会、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所辖各县市区也分别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山核桃节、元竹节、木梳节、徽菜美食节等活动。与此同时,该市多次走出去推介招商,2005年以来,仅在南京就举行了六场旅游推介活动,在无锡举行了三场旅游推介会,在上海连续举办了两届宣城农产品、旅游产品交易会,全市主要景区和旅行社与南京、无锡、上海等地旅行社签订组接团协定100多个,协定引进游客人数近十多万人次。为积极利用媒体开展对外宣传,该市多次邀请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和日本的NHK电视台等国内外有影响的电视台采访采风,拍摄专题片,在《香港文汇报》、《成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旅游报》、《旅游时报》、《安徽日报》、《江淮晨报》等报刊上多次刊载介绍宣城旅游的文章,先后编印制作了《宣城旅游指南》、《畅游宣城》、《宣城风光明信片》、《寻梦宣城》DVD等十多种宣传资料。宣城作为名人故里、生态之乡、红色宝地对外知名度和影响面不断扩大,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对外旅游形象日益鲜明。

  第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提升旅游整体发展水平。

  “十五”以来,该市大力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和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继建成“131”和“九路十三桥”交通骨干工程,积极改造与苏浙连接的省道和县乡公路,全面改造完成宣广高速,新建广祠高速、芜宣高速、广溧路,宣南铜高速、绩黄高、芜雁高速正在加紧建设中,扬绩高速宣城段、宁宣杭高速、徐福高速宣城段、皖赣铁路复线前期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目前,市区距离上海、杭州、南京、无锡、常州等苏浙沪主要城市车程均在三个半小时以内。同时,该市强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投资项目。据统计,“十五”以来,外资和民资投入旅游开发资金近20亿元,旅游星级宾馆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旅游购物和娱乐休闲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全市旅游星级饭店33家,旅行社33家,经营性旅游景区37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5家,国家2A、3A级景区7家,全市共有50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28家旅游商品定点购物点,并建立了文房四宝及特色旅游商品市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宣城将紧紧围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三条主线,突出乡村旅游和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注入旅游业,推动旅游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亲,互粉吧,求关注哦。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hwh_dzsw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88840437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34624851.html

记忆&流年(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