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荔(三)——特色面食

家乡区县: 渭南市大荔县


面条俗称“面”、“水面”、“面条子”;古称“汤饼”、“奢面”、“素饼”、“煮饼”、“水引饼”、担担面“不托”等;面条一词是后来才有的; 据考证,我国面条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吃面食,我也不例外,在学校的每周基本上我都会吃几次面,而且有时候会很想念妈妈的味道,所以我每次回家的时候,妈妈不管多忙都会为我做她的拿手面,看着我吃的狼吞虎咽的,妈妈总是和蔼的说慢点吃,又没有人跟你抢。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我们陕西特有的面食。
特色一:Biang biang面

  
Biang 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这个字像武则天自己起的号叫“曌”一样。除了在她的号上,别的地方用不上。
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它的写法而发愁呢,现在我就告诉你一个比较容易记的顺口溜: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现在是不是容易了许多。
特色二:担担面


陇西担担面的特点是:清,白,红,绿,黄,亮,柔,整,艳,鲜,这十大特色。
陇西担担面的面汤根据时令分为“清汤”和“糊汤”,从农历七月十三这段时间用糊汤,从农历正月初四到七月十三用清汤。担担面一年四季既可以热食,也可以冷食。热食时先将凉面盛入碗内再用沸汤“淘热”,凉食不必再淘就是。汤锅中还有切成小块的豆腐、胡萝卜、菠菜、葱花,这样就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鲜美汤汁。食时再在面中调上蒜泥、芥红、红油、精盐、香醋、腐乳汁等调味品,还可根据需要加上鸡蛋或卤肉。一碗调制过程中的担担面,犹如一朵盛开的牡丹,尤其每当有三五个食客正围在一个面摊前,调的调,吃的吃,还真有点叫人馋虫蠕动呢。
特色三:臊子面


臊子面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以酸辣著称。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色面食。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关中地区办红白事、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看了这么多花样百出的面食,你是不是想马上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小伙伴们,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来品尝吧,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PYAngel(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