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1,老么卡哧眼儿 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
2,皮儿片儿 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乱七八糟的。
东北老太
3,魂儿画儿 =魂画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4,破马张飞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6,舞马张枪例:同上
7,毛愣三光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
8,七吃咯嚓 例:麻利,干净利落
9,得儿喝的 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注:脏话骂人,得儿特指男性生殖器官。
10,甩(水)裆尿裤 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
11,披哩扑笼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河边那些小青蛙全都披哩扑笼地跳进了水里。
12,递溜蒜卦 意思是说不整洁整齐,乱七八糟的意思! 例:你看你收拾的行李,~的,怎么拿啊!?
13,暴土杨长 例:前两天大风刮的我家前面暴土扬长的,都出不了门儿了。或者说 灰土暴尘。
14,杨了二正 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
15,博儿搂瓦块 例:那家伙脸长的,博儿搂瓦块的 ,棵碜死了。(注:博儿楼是音译,具体字估计没有,特指额头。
16,老天扒地例:我现在都老天扒地了,还结啥婚啊,一个人过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