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故居

家乡区县: 河北区

 简介:      

       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宜人。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后来,由于住户繁杂,年久失修,粮店后街60号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景观和故居两部分。                          

建筑特色:

      重建后的故居内园林景观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组成;故居占地面积1400㎡,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结构,呈“田”字型格局,青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门窗,凝重而庄严。
     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李家当年生活起居的场景: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等复原完好。
整个建筑沿街而建,坐西朝东,大门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极为精细的“百兽图”镂刻砖雕,墙壁磨砖对缝。

原貌重建:

       李叔同故居是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老四合院建筑,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院内分南北两部分,内设花园和西式建筑风格的“洋书房”,用于李叔同休息和习字作画、接待来客之用,整个院落虽不算大,但优雅清旷,令人流连。
      李叔同故居修复工程于200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路交口西侧正式开工。发展海河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李叔同的故居已经不复存在,但故居的恢复将按照照片资料重建,其大小、形状、装饰风格等均与故居一样,不过,新建的李叔同故居的地基将在原有故居的基础上长高90厘米。
       故居重建后,这里成为文化交流和展览的“新书房”。修复故居按照“前门朝东,后门朝海河,故居坐北朝南”的原则设计,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由故居和附设花园两部分组成,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负责设计,保持原故居的建筑规模和建筑风格。保留下来的李叔同原故居建筑材料被用于纪念馆工程;花园内建弘一大师纪念亭和雕像等设施。在故居内建“李叔同--弘一大师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
     故居纪念馆馆内一件件展品呈现着大师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佛教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一间间展室讲述着李叔同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璀璨一生。
最受感动的是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天籁之音绕梁回荡,凄美柔婉的旋律犹如大师在述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王喆(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