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桥东郊、市桥河北岸北基村的天后庙,本名“慈济宫”,只是人们习惯上喜欢叫“天后庙”而不称“慈济宫”,故年深日久绝大多数的市桥人皆只知有天后庙而少知原是慈济宫者。
天后庙是市桥最早建成的道教庙宇,据文载记载,为明万历年间由乡人谢蔡吾、林肖川、黄廉等人倡议、集资所建,供奉原籍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自幼被神童化、成人后被仙女化、离世后被天神化的渔家女林默姑娘。我国东南沿海、港澳地区以至东南亚国家海港城市的华人社区,普遍建有供奉林女神——天后娘娘的庙宇,但大多称“妈祖庙”。四百多年历史的市桥天后庙,几经重修、重建,上世纪40年代重建后,人们更以“新旧”作庙名,笔者记忆所及,从第一次听大人所称到神庙被拆,都只道是“新庙”而已,及至“成人长大”方知庙和神的真名实姓。
市桥天后庙为番禺唯一的三进中型庙宇,传统上,凡中型以上的天后庙皆为三进,前殿两侧塑青面,红面护法海神,大殿奉天后娘娘,后殿,因这位管海女神本是位未婚姑娘,应配以闺阁妆楼,故又称寝宫。
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为天后诞日,市桥天后庙以至整条北基村——以渔民、农民、杂有市桥居民,河岸边常有大小船艇数十艘,居住着船民、疍民二百多的村庄比过年还要热闹。
诞日前两天,陆上居民和水上居民便开始忙着磨米蒸嵩糕或撑“疍家糕”(又名“盆粉”)更有水陆合作共创“新派食品”。据说一种以油炸七彩虾片伴菜丝粥既造价低又可口饱肚的“船水相依”,在水陆居民中都备受推崇。另一种名叫“满艇鱼虾”的食品就是以汤匙为“艇”,以杂有虾米鱼蓉的半粘半糯湿粉搓成的粉团,用汤匙将粉团一匙一匙的舀进开水锅里煮熟后捞起,放进备有葱花、青菜、上汤的瓦碗内,吃时便每“艇”都“满有鱼虾”了。在当时,可谓“明星食品”备受青睐,且成为拜祭天后女神的食品之一。
天后庙诞日活动(庙会)从早上吉时的一串长鞭炮爆响开始,接着是乡绅贤达在道教鼓乐声中按辈份向大殿上的天后娘娘座像轮番礼拜。随后是道士们分列大殿两旁诵经,为地方祈福,为水陆居民求平安。之后是民众自由拜祭,大殿上设“香油箱”,人们不分贫富贵贱,都会在拜祭许愿之余向“香油箱”投入“公益钱”,作庙宇维修、设坛拜祭、施舍赤贫等之用。期间,由一道长在庙门前设坛,居中正襟危坐,左右站着手捧坐拂、宝印的道童,道长向前来领取经“开光”的“顺风得利”条幅的船艇民众祝福,并在条幅上加盖天后娘娘的“宝印”。条幅是免费派送的,加盖宝印也不收费,只在旁边放一个贴“随缘敬天,福有悠归”字条的木箱,凡领取了条幅的人,为求心安理得和不致当众“失礼”,都乐于投进十文八文碎银,以表对天对庙的谢意。
庙门前有一小广场,用于诞日庙会、民间重大节庆拜天祭海做法事,庙右侧有大地堂乃农民晒谷、渔民晒鱼虾的场所,庙会及民间节庆日子便是娱乐场地。据老人回忆,庙会期间,必请戏班(剧团)进场演几夜大戏(粤剧),白天的舞狮、舞龙、舞鳌鱼,咸水歌演唱;饮食经营、商品买卖等也在此进行。
阮绮雯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rqw1203
阮绮雯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4624466.html
阮绮雯微博:http://weibo.com/wrqw/
阮绮雯博客:http://bolg.sina.com.cn/u/176225846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