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与《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渊源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自汉代晚期诞生,至今已近两千年,经不断发展充实,演绎成《天仙配》,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一起,并称中国五大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玉帝第七个女儿被董永“卖身葬父”的孝举打动,向往人间幸福生活,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疋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派天兵天将来追。夫妻就此凄惨诀别…

故事中的七仙女为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里七仙女分别为: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显、天庆、天羽。
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流变出许多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

一、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梗概

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丹阳县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 如成,便将董永的长工期限由三年改为百日,否则将三年改为六年。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六位仙女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

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愤的心情,依依惜别,返回天庭。

二,丹阳与《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渊源
传说董永之父因社会动荡,家境落贫,而从山东千乘迁徙他乡,最后来到江南丹阳(古称曲阿)安家落户,在这里产生了董永行孝、遇七仙女的美丽故事。这不仅有志书记载,还有许多相关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作为一件民间文学作品,它正是在丹阳地区淳朴的民间文化中,发育成熟,体现孝道主题,又富含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样式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地方志书记载
元代《至顺镇江志》卷十二载:“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又卷二,桥梁:“望仙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明代嘉靖年间的《南畿志》,卷二十五镇江府,祠墓,丹阳县下载:“董永墓,在延陵镇南董陂。”
《乾隆丹阳县志》卷四、桥梁:“望仙桥,在延陵镇南。有董墓,汉董永佣力养亲,亲殁,就主人贷钱一万缗营葬。道逢一妇,求为妻,与谐主家,织缣三百疋以偿主。一月而毕。辞永曰:‘我织女也,缘君至孝,帝令助君偿债。’言讫,凌空去。后人名其地曰‘董陂’,桥曰‘望仙’。”又卷十九载:“董永墓,在延陵镇南董陂,人呼为董坟,向有碑。”
《光绪丹阳县志》卷四,桥梁,《光绪丹阳县志补遗》卷三,桥梁,均有望仙桥的记载。
《延陵九里庙志》下卷,外记,不仅记载了望仙桥和董永墓,还将董永与季札、韦昭、包君并列为延陵四贤。
2,古代戏曲话本涉及丹阳的记载
1)话本《董永遇仙传》,年代为宋元时期,今有马廉平1934年影印天一阁藏《雨窗集》本传世。内有台词:
“话说东汉中和年间,去至淮安润州府丹阳县董槐村,有一人,姓董,名永,字延平,年二十五岁。少习诗书,幼丧母亲…”
2)弹词《董永卖身张七姐下凡织锦槐阴记》,今有上海槐荫山房及元昌印书馆石印本传世。内有词:
“董永家住湖广地,润州丹阳槐阴村”
又有词:
“云里滔滔来的快,丹阳县在面前存,收了云头落了雾,仙姑落在丹阳城。”

3)黄梅戏《董永卖身天仙配》,年代为清 。有安徽安庆坤记书局刊本、高河埠顺义堂刊本传世。
上部“董永卖身”,有台词:
玉帝白:“今有丹阳县董永卖身葬父,玉帝大喜。七仙姑玩鹊桥,有思凡之意,命你下凡配过百日夫妻。四月初五下凡,七月十三归位。玉旨分明白…”
中部“天仙配”,有唱词:
七姐上唱:“…父王旨意谁敢阻挡,众仙姐发笑又待何妨?来在丹阳云头撤撤,呼喊土地做媒郎。”
下部“董郎分别”,有台词:
小生白:“家住丹阳县,姓董名永,进来十匹花绫,宝扇一柄,公公请看。”

3,现代戏曲《天仙配》
1952年,由陆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第三场“路遇”:董永唱:“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父母双亡孤单一人…”。道明了董永是丹阳人。
黄梅戏《天仙配》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而名声远播。
1955年拍摄黄梅戏《天仙配》时,七仙女演员严凤英曾来丹阳延陵采风寻根。199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来丹阳公演《天仙配》,团长主动提出要求到延陵考察董永故里。

4,新编民间传说故事《天仙配》,立波撰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
分七段:(一)七仙女(二)董永(三)路遇(四)上工(五)织锦(六)满工(七)槐阴别
在第一段有文:
大姐介绍道“此人姓董名永,家住丹阳。原本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不幸父亲亡故,撇下董永一人。他为了安葬父亲,卖身为奴…”
在第二段有文:
在润州府(今镇江市)丹阳县,有个董家村,董家村住的大多是姓董的人。…孩子长到六七岁,请先生给他取名叫董永。
在第三段有文:
再说那七仙女,出了南天门,直奔丹阳县而来。
丹阳这个地方绿水青山环绕着村舍,村间的小道蜿蜒曲直,村边的大道宽敞平坦,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路边的一颗大槐阴树…。
…董永对七仙女说:“大姐呀,实话对你说,我叫董永,家住在丹阳县董家村。…”
作者立波在附录中对《天仙配》故事的的流变作了系统的论述,还收有10个有关董永七仙女的古代戏曲、话本、弹词等作品,弥作珍贵。

5,丹阳市民间文艺作品:
新版《丹阳县志》卷26,载“董永和七仙女故事” (1992)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镇江卷本—丹阳的传说与歌谣》第153页,载“董永与七仙 女故事” (1988)
《梅子与丁郎》第23页,载“望仙桥上的回声” (1986)

从以上各时期文艺作品来看,董永传说与丹阳的渊源极深,尤其是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黄梅戏《天仙配》都将董永明确定为丹阳县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 源于丹阳之说更具说服力。丹阳理所当然要传承并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该纪念邮票一套5枚,外加一本小本票。为了竞争申办这套邮票的原地封首发式,江苏省丹阳、金坛、丹徒、东台、湖北省孝感、山东省滨州、安徽省安庆、等全国14个市县的集邮协会打了大半年的笔墨官司,个个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那里是正宗正派的董永故里。丹阳积极参与竞争,从多方面论证了董永传说与丹阳的历史渊源。《董永与七仙女》邮票的设计者俞宏理先生还特地亲临丹阳考察,直接感受到了董永故里的文化氛围。最后,国家邮政局会同有关专家研究决定,批准丹阳、孝感、安庆、滨州、四处,于10月26日同时举办《董永与七仙女》纪念邮票的首发式,让四地集体成为这套邮票的原地,丹阳列四个首发地之首。这是国家部门对丹阳拥有董永与七仙女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确认。

三,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话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民间深深扎根,发育成熟。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是一件优秀的文化遗产。
优美动人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主要价值在四个方面。
第一, 有关这个故事传说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蕴涵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第二, 该故事传说所颂扬的孝文化精神,表达的人们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现实价值。
第三, 该故事传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相关的历史遗迹,开发旅游景区,从而拉动其它产业发展,转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第四, 该故事传说在中国影响大,流传广,人所皆知,具有极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可大力宣传,弘扬,并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提高城市区品位与知名度,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世上并没有真实的七仙女,但是存在魅力四射的仙女文化,该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童叟皆知,恰恰证明了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世界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董永与七仙女传说乃至仙女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陆续投入、长期见效的工作,持之以恒,将形成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因此,我市应致力打造这张递给全国乃至世界的名片,做大做强仙女文化品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sys生化女神(2014-10-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