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编辑曹靖华,原名曹联亚。中国作家,1897年7月18日生于河南卢氏, 曹靖华
1987年9月8日卒于北京。河南省卢氏县人。1897年8月11日生。童年在家乡随父亲曹培元读书,初步接触了反清革新思想。五四运动前后,在开封河南省立二中读书。1920年作为河南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主持的未名社。1926至1927年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失败后再去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校任教。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8年应聘赴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等职。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学》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2人生经历编辑
中学时代
河南卢氏
中学时代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组织的未名社。后与鲁迅一直保持深厚友谊。
30年代初起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曹靖华曾化名亚丹、汝珍、郑汝珍等,和鲁迅通信,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代鲁迅搜集苏联优秀版画和革命书刊,来往密切,同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3年起
开始翻译俄国进步作品和苏联革命作品,鲁迅非常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的翻译”的辛勤劳作精神(见《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他译的契诃夫的独幕剧《蠢货》,曾经瞿秋白介绍给《新青年》杂志;他译的契诃夫另一剧本《三姊妹》,经瞿介绍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他重要的译作有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曾经鲁迅出资在1931年由三闲书屋出版,对参加工农红军长征的干部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此外他还译有《苏联作家七人集》。
抗战期间
他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的主编《苏联文学丛书》,译有卡达耶夫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 春城飞花[1]
,瓦西列夫斯卡的《虹》,西蒙诺夫的《望穿秋水》(剧本),列昂诺夫的《侵略》(剧本),阿·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克里莫夫的《油船“德宾特”号》,斐定的《城与年》。曹靖华的散文创作,表现善于察物体情、茹昔涵今,文笔简洁淡朴,涵渲深远,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收入《花》、《春城飞花》、《飞花集》。
1933年秋回国,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1954年秋,曹靖华教授(左一)
1949年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20世纪20年代起
自20世纪20年代起,热心从事俄苏文学介绍翻译,所译多属名著,达数百万字。其中有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60年代起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有《花》和《曹靖华散文选》等4部散文集。 曹靖华为《作文》杂志题词[2]
1987年3月10日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3写作风格编辑
类型
曹靖华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往事漫忆,一类是即景抒情。而往事漫忆类的作品,是其散文创作中分量最重、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尤其对白区文学活动与革命活动的回忆和对鲁迅、瞿秋白等革命先辈的缅怀,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是写得很美的散文。如《素笺寄深情》、《道是平凡却不凡》、《好似春燕第一只》、《无限沧桑话遗简》、《望断南来雁》、《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等。
代表作
其中《望断南飞雁》是代表作。它抒写作者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似信非信,疑为“谣言”,而晚报却证实了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于是“我”在无边的深痛中回忆此前两封先生来信的情景,并叙写翌日清晨课堂举行的特殊追悼会;而当“我”回到家里却收到鲁迅先生亲自付邮的最后一信——先生的绝笔,更使作者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作者以“望断南飞雁”的茫茫思绪作为经线,以噩耗传来后的深沉悲恸作为纬线,交织成炽热抒情的乐章,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即景抒情类的散文,主要指“云南抒情”、“广西抒情”与“福建抒情”三组抒情散文,是曹靖华歌颂社会主义变革与建设的篇章。作者把这类散文当成游记来写,充满着诗情画意,如《洱海一枝春》中有这样的描写:“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苍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而坐,相偎相依,好像对镜理妆,凝视洱海……”类似这样的艺术描写,使曹靖华即景抒情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
曹靖华十分重视散文的艺术技巧。他说:“古今中外的文艺大师,除在文章内容上用工夫外,没有不兼在艺术技巧上下工夫的。”他的散文虽然不能说全是精晶,但绝大多数散文经过苦心经营、反复打磨,赋予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亮色。
首先
他善于寓大于小、因小见大,往往抓住一些小事、细节,做出意味深长的文章来。写鲁迅,作者总是抓住其举手投足、只言片语,就能深入表现鲁迅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如曹靖华住进鲁迅家的一个房间,先生引他至房间时说:“这是秋白在这里住的房间,他等你等了很久,等不着你来。现在,你来了,他走了……”几句话便把鲁迅的深深遗憾与忆念淋漓尽致地
表现
出来。(《鲁迅与秋白》)其次,曹靖华有意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句子,布设于作品的前后段落之间,构成抒情的脉络并强化抒情的气势。再次,他的散文语言 鲁迅与秋白
注意锤炼敲打,不仅凝练流畅,而且富于节奏性与音乐性。
尤其他善于在叙述描写中,用四字的成语、词组或短语去结构句式,形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节奏,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清亮典雅的韵味。
4文学作品编辑
曹靖华散文选集
著作书目
《花》(散文集)1962,作家
《春城飞花》(散文集)1978,陕西人民
《飞花集》(散文集)1978,上海文艺
《曹靖华散文选》1983,陕西人民
《曹靖华抒情散文选》1988,作家
《望断南来雁》(散文集)1988黄河文艺
翻译书目
《三姊妹》(剧本)俄国契诃夫著,1925,商务
《白茶》(独幕剧集)俄国班南柯等著,1927,未名社 一月九日
《蠢货》(独幕剧集)俄国契诃夫等著,1927,未名社
《烟袋》(短篇小说)苏联爱伦堡等著,1928,未名社
《第四十一》(中篇小说)苏联拉甫列涅夫著,1929,未名社
《铁流》(长篇小说)苏联绥拉菲摩维支著,1931,三闲书屋
《一月九日》(特写)苏联高尔基著,1931,苏联中央出版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