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享受致爱教育、让致爱改变孩子的生活” ——荔湾区致爱学校办学情况介绍
一、学校概况及办学成绩
广州市荔湾区致爱学校地处闹市,创办于1988年9月,是当时广州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以招收中、重度的智力障碍儿童为主。二十多年来,学校一直得到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2010年,荔湾区实施规范化办学,致爱学校更是得到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于2010年9月易址到中山七路全新的校舍里。学校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配有电梯,设有图书室、美工室、电脑室、音乐室、感统训练室、资源室、卫生室、劳技室等功能室。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按照特殊学校标准配备。按照特殊学校的办学标准,目前设1—9年级共9个教学班,学生人数87人。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3人,占66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6人,占74%。学校领导班子与时俱进,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因地、因事、因物、因人制宜,整合学校的人、财、物、信息资源,充分运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队伍,运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实行统筹管理,建章立制,依法治校。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不断发展,科研水平、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致爱学校有着良好的办学传统,曾经是广州市内一所有一定知名度的特殊教育学校。1993年,时任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仲汉到我校视察工作,亲笔题词“一片爱心献弱智,辛勤耕耘育新苗”,给予致爱学校充分肯定和赞扬;1998年,原广东省省委书记省长梁灵光同志为我校亲笔题词“把真诚的爱献给残疾儿童”;广州市市委书记林树森曾为我校题词“面向社会,学会生活”;省市区残联的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慰问、指导。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面向社会,学会生活”的办学目标,努力创办特殊教育特色,探索出“教育—康复—培训—就业”一条龙特殊学校教育模式,把教育、行为训练、治疗康复有机结合,加强生活自理、社会服务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条件,学校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工作出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政府、社会、家庭压力。 1999年,学校成立了“荔湾区残疾人就业岗前实习基地”,挑选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分批到岗前实习基地进行就业培训,为弱智学生顺利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从1991年至今我校有71人毕业,其中有25人就业,12人被输送到广州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行职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受到社会的赞誉,学校被评为“九五期间荔湾区扶残助残工作先进单位”,成为荔湾区特殊教育的龙头。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努力实施课程改革,以科研引领,以研促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实现对残疾儿童的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学校积极探索“容纳式 个别教育”的教育模式,深入探讨融合教育,引领各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一引一激两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运用图片、实物、电教媒体、讲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研究改革智障儿童教育课程,先后开发了《中度弱智儿童实用语文、数学》《计数器的使用》等语言训练及《职前培训》等校本教材,对弥补学生的生理缺陷,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动手、动脑、和实践操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曾成功承办了“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研讨年会”“广州市特殊教育研讨会”现场会,充分展示了我校特殊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受到全国特殊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全校教职员工秉承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特殊儿童倾注了母亲般的爱,教师乐学善教,积极探索特殊教育的前沿理论,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获一二三等奖30多人次,编辑了论文集《特殊领域里的探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硕果累累,如蔡玉韵同学设计的贺卡《龙马精神》荣获市一等奖,其作品被印制成明信片并刊登在岭南少年报上;在2010年十六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我校赖子迪同学担任火炬手……各级媒体曾报道我校的办学情况,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学校被评为“广州市特殊教育先进集体”。
二、今后学校的发展方向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对于一所特殊学校来说,要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抓住机遇至关重要。创建规范化学校工作、新校舍投入使用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将乘着这股东风,把迎检工作与强化常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软件硬件两手抓。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同时,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完善各功能场室的设备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不断实践、论证,使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建设、发展目标等得到发展。
2、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锻炼队伍是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学校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始终把软件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
用什么思想、观念来统领学校的工作,关系到学校今后的发展。我们一方面用《规划》确立的办学思想统领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学习、科研、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关注我们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集体氛围,体现“让孩子享受致爱教育、让致爱改变孩子的生活”的教育理念,建设“阳光校园、爱心校园、和谐校园”。
课堂教学改革——智障儿童是否有发展是衡量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智障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我校的教学应立足差异,为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设计个别的教材,个别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评定个别的成绩”,使学生在“自我比较”中完成有差异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在深入分析研究智障学生在认知和个性方面的特点后,针对学生特殊性提出相应教学策略,针对每个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的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拥有一支有思想、高素质、负责任、极富团队精神和职业感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从职业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着力,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发展。
骨干教师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集合,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一个年级乃至一所学校。他们的强弱,显现着一所学校教师素质的高低、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劣。我校的做法是:构建实施校本培训的模式,将培训和研究,教研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与特色,整合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管理和校本培训,体现了“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深化发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1、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在各个学科里甄选有潜质的教师,组成小组,定期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师德、现代特殊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等等。
2、根据教师的专长、个人自身的优势,定出发展方向,进行分层培养。
3、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给任务、压担子、出成绩。同时,学校定期举行教师论坛、教学交流研讨会、进行教学成果评比展示等,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4、建构培训模式。学校建立校本培训的模式——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体现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发展的特征。
随着我国向世界先进迈进,随着智障教育不断发展,随着残疾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发展权的不断深入,特殊教育必须加大发展力度,国务院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把完善特教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等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提出大力发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职业教育。我校将在原有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有了具体的设想,我们希望学校早日成为广州市特殊学校的龙头、示范学校。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网页是:http://wm23.cn/RainKwa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